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精选句子129句

存在主义萨特名言

1、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代表作品包括

(1)、比如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就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批判,或者说对理性的批判;一个是对人生本质的探寻,提出了人生的三个境界:第一阶段,感性的存在,也称之为“审美境界”,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自己”;第二阶段,理性的存在,也称之为“伦理境界”,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他人”;第三阶段,宗教的存在,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上帝”。可见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的中心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自由,而不是纯粹的理性。

(2)、海德格尔用了三个概念来描述人的存在状态:“烦”,“畏”,“死”。

(3)、9)戈达尔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4)、真正的生命首先是自我的生存,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受生活,而不是按照字典中关于生命的定义。

(5)、说到萨特,还有一位哲学家加缪就不得不提,就是那位写《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话》的作家和哲学家。加缪曾经和萨特是好友,一开始并不出名的加缪后来因为萨特的帮忙下,成为了巴黎文化界的名人,甚至还先于萨特,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萨特和加缪一起创办过报纸,二战期间还一起进行过地下抗德运动,1951年加缪写了《反叛者》一书,书中加缪宣扬“纯粹的反抗”,加缪在书中反对革命暴力,导致了两人关系走向了破裂。

(6)、波伏娃坚持,自欺行为的假定前提是,人意识到自己在其所处境遇中拥有自由的可能,但却选择忽略。然而该意识却并非是一个给定的事实。比如,儿童不可能有自欺行为,因为他们生活在父母或监护人的世界里,其存在由别人来定义。只有当他们达到青少年的“觉醒”期,才会产生存在主义的“畏”。同样地,波伏娃认为,女人的存在历来都是由社会经济环境定义的,因此她们不知道自己在其境遇内拥有自由的可能,于是其行为便不属于自欺。

(7)、 罗素:逻辑实证主义权威,学富五车的人物。

(8)、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种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后限定自己。因为,人在开始时一无所有,只是后来才成为什么。

(9)、名人名言并不一定是真理,也要受到逻辑的考验,而不能直接拿来支撑某个论点。

(10)、水有多深?女朋友会游泳吗?身边只有我一个人吗?是桥垮了很多人都掉下去了吗?

(11)、善于作自我批评的人永远受到信任,而好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是决不会受到信任的。——蒙田

(12)、所谓生存,就是我们对日常行为的思考,每天的不同感受,包括痛苦、孤独、依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些都是人生的真相。

(13)、《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对我们的“挑战之书”,但他的挑战不在于你读得懂读不懂,而在于敢不敢认真读到生命里去,敢不敢接受这样意图消灭所有让我们活得舒服的借口、骗局的哲学思辨,敢不敢跟他走一趟从虚无的灰烬中再生重生的旅程。

(14)、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清算账目。

(15)、8)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毁灭给人看。

(16)、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

(17)、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他们可以通过观念的灌输,把你烤的迷迷糊糊。

(18)、幸运的是,他对哲学的贡献并非政治导向的,而且不论好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史历来都关注了错误的问题。他指出,自柏拉图起,哲学家们就一直在探究存在什么以及他们能对存在了解些什么。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些问题做了太多的假定,假定了许多二元论,尤其是笛卡尔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和尼采一样,海德格尔反对这种二分法,反对所谓世界外在于某一有意识旁观者的观点。

(19)、在他们共同的论题中,最主要的是关心人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存有」的观念。存在主义者认为存有不能作为客观探究的主题,只能藉由人对自己在时空中独特的、具体的存在所做的反省而显露出来。每个自我觉醒的个体,皆由他对自己的经验和处境而了解自己的存在。存在主义者因此特别注意人的存在与事物的存在两者间的基本差异;

(20)、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是虚假的,只不过是时间上先后发生。

2、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不过在当时,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存在主义真正引人注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二十世纪初期。这一时期,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和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雅斯贝斯的《世界观伦理学》被认为是第一本成熟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则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主要著作之一。

(2)、英国: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斯宾塞;罗素、维特根斯坦;

(3)、所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都是“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precedesessence)。萨特对此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人首先无目的无定义地存在,发现自己处于这个世界,然后才定义自己生命的意义,作为对经验的反应。

(4)、11)里尔克说:灵魂没有庙宇,泪水滴在脸上。

(5)、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6)、人不外乎是他意图成为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存在。因此,他是他行动的总体,是他的生活。

(7)、对一个高尚的人来说,在不恰当的地方,受到不恰当的人的赞美是一种最大的坏事。—琼森

(8)、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一个基准。“在获得任何真理之前,必须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同时又得有一个简单易行并为每一个人可能获致的真理。这个真理乃包含于人们对于自我的当下的自觉中。”由此我们在思维中不仅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别人。“我无法获得任何关于我的事实,除非通过了别人的媒介”。“因此我们可以立即发现我们乃是处于一个“相互主观”的世界中”。可以说萨特选择了与笛卡尔相反的路线。

(9)、这些学派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关注人类自身的存在。比如伊壁鸠鲁学派就以快乐哲学而著称,他们主张人们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比如斯多葛学派以禁欲主义而著称,他们主张人们去追求清心寡欲,淳朴自然的简单生活,放弃对肉体和世俗幸福的追求;另外,犬儒学派也主张人们去追求低欲望的,简单而幸福的生活方式。

(10)、和叔本华不同,尼采认为权力意志应得到追求和肯定,而非抵制。他坚信权力意志是春之活力,是对生命的肯定,是在确定地说“是!”不过,正如之前所表明的,尼采并未倡导强者主宰弱者,也没有提出权力意志的掌握权属于某些天生的特别精英。更确切地说,他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描述了强者的统治如何导致了我们现在所称的人类“进化发展”,同时也是该进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尼采认为,力量并非由体力而是由精神力量所构成。强者是那些更加完整的人类,他们已经学会了升华并控制自己的激情,将权力意志转化成创造力。

(11)、阅读、理解萨特的作品,把一件事放在心上,应该会有帮助。

(12)、12)布莱松说:两人四目交投,看到的不是对方的眼睛,而是对方的目光。

(13)、在了解存在主义思想之前,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萨特的一生,而其实萨特一生都在实践存在主义的思想。

(14)、共产d员伊皮叶达和两位战友被法西斯分子抓住,入牢,逼他们招供另一个d员格里(格里躲在伊皮叶达的表兄家里),三d员不招,被判死刑。小说写三人行刑前的心理,一个失常、一个镇静,伊则疲倦、灰心,却又亢奋,他有情人,却不想留一个字。两d员枪毙了,伊在行刑前又被拉去审讯,仍不招,但他最后想戏弄敌人,编一假供,说格里躲在墓地,敌人立刻去找,伊暗笑,我反正要死了,让他们去扑空——格里本来躲在表兄家,怕连累别人,真的躲到墓地去,被敌人捉住,立刻处死。伊得到消息,昏过去,醒来,狂笑。

(15)、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16)、自由的行动就是选择的行动,人是命定为自由的,人就命定要选择。人为了生存、就必须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自由选择。在萨特看来,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17)、早在丹麦神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那里,就已出现了存在主义的萌芽。克尔凯郭尔1842年在柏林曾听过德国大哲学家谢林(1775—1854)讲授关于存在的课,也研究过大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然而使克尔凯郭尔深感失望的是,这些大哲学家们忙于建立抽象的思辩体系,再也不去观察、领悟和体会人的具体性,忽视了“人的存在”。

(18)、所有的计划随时可能被死亡打断,死亡无所不在,逼迫萨特、加缪他们看穿了传统哲学的无能为力。传统哲学都是以人的继续存活,探索剥离了时空限制之后的抽象真理为依归的。没有一种哲学是以人被取消了对于未来的信心为条件进行推论的。如果没有死后的灵魂作为安慰,我们怎么活下去?如果连下一刻的存在都是问号,我们又该如何活着?

(19)、所谓生存,就是我们对日常行为的思考,每天的不同感受,包括痛苦、孤独、依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些都是人生的真相。

(20)、名人言论适合辅助论证,作为加强论证的材料。如果一定要使用名人言论,则需完整重现整个逻辑过程。

3、存在主义萨特名言英语

(1)、若拥有绝对的自由,如何使价值/道德的构建成为可能呢?“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我理解为萨特认为可以用其找到某种行为准则。“道德的选择与一件艺术品的构成是可以相比拟的”,没有先天建立的规则,但在创造的过程中,在创造的意志和完成的艺术品之间,价值就会出现。

(2)、存在主义真正广泛盛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存在主义的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法国。萨特用文学的形式宣扬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使得存在主义在法国乃至西欧广泛流行起来。萨特成了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萨特那里,存在主义既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文学。

(3)、面对荒诞,我们必须“反叛”(revolt),加缪这一说法略有比喻意义。“反叛”就是意识到命运的毁灭性,虽本应服从却拒不服从。因而西西弗虽被判永远从事重复劳动,且自己也完全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却发现“构成其痛苦的清醒同时也圆满了他的胜利”。于是加缪说出了这样著名的话,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因为“达到极致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就是活到了极致”。

(4)、萨特说,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

(5)、13)戈达尔说:有这样的一个著名的传闻,格里菲斯被他的女主角的美深深打动,于是发明了特写,用以更详细地捕捉它。

(6)、最大的问题在:不读萨特哲学,不弄清楚萨特的哲学系统,那么存在主义的反叛就来得太容易了。存在主义不是空想出来的,不是先有了一个推翻旧哲学的虚荣冲动,就很气魄地提出自己一套不一样的想法。不管是萨特或加缪,或他们溯源纳入存在主义系谱中的前代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叔本华、齐克果、胡赛尔、柏格森(法国哲学家)……都是经历过存在上的痛苦,乞灵于既有的神学或哲学的解脱而不可得,才不得不离开旧道路,在荒辟没有人的地方,独自辛苦地披荆斩棘。

(7)、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8)、将某事件与某项道德关联,从而批判某事件,但是却说不清楚该事件为什么以及如何与该项道德关联。

(9)、6)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象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

(10)、在《萨特谈戏剧》中,萨特提出戏剧的语言应该生活化,而不是借助文学化的修辞种种,让语言变的晦涩难懂。在读萨特的戏剧文本时,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他语言的清晰和简单,完全不同于他的哲学著作。但是生活化的语言并不代表着完全的口语化和随意性,而是一种将生活本质的高度提炼。卡夫卡在谈艺术作品时提到,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是通过事件和事物的本身去把握世界,而不是描述事物带来的印象,仅仅去抚摸这个世界。同时,艺术的创造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所以艺术不可避免带有悲剧性的特点。卡夫卡的评价完全适用于萨特的戏剧作品。虽然其戏剧语言浅显易懂,没有纷繁冗杂的修饰,萨特却成功在其中注入了浓浓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作为一个生活在经历过战争磨难时期的学者,萨特的存在主义精神体现出人们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摆脱枷锁和约束的可嘉勇气。所以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11)、在能找到任何真理之前,人必须有一个绝对真理,而这种简单的、容易找到的、人人都能抓住的真理是有的,它就是人能够直接感到自己。

(12)、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他主张用内心体验的方式直接领悟自己的存在,上帝的存在,并且直接与上帝勾通。他相信,人的一生是在忧心忡忡中度过的,当人遇到危机的时候,这种忧虑就变得特别严重。只有当人处于极度的孤独、恐惧、空虚、绝望状态的时候,人对自身的认识才会深刻起来,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存在。他还认为,人对自身的认识就是认识到自身是罪人,认识到自身是有缺限的人。

(13)、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14)、无疑,加缪将自己及其读者推到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死角。接受荒诞就是接受死亡,拒绝荒诞就是接受一种悬崖边上的生活,人们无法跳到舒适区,而只能生活“在令人晕眩的顶峰——这是诚实,其余都是诡计”。他所描述的令人晕眩的顶峰就是完全意识到自己存在着的这种经验,就像西西弗一样,面对着死亡以及生活中无意义的奋斗。

(15)、凡是“地狱”,无不从自私的选择开始,而后“殃及池鱼”,其结果只能是大家都生活在“谁也好不了”的地狱之中,想害人,想整人,最后结果必然是害己整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就是说,倘若自己是恶化与他人关系的原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

(16)、个人的自由只有与他人隔绝时才是可能的,但个人又不得不与他人共存。而我一旦与别人发生联系,我与他人之间必定有一方是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更通俗地说,必然有一方是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地位,而另一方则降低为客体,也就是被降低为一个被动的物件。

(17)、《萨特文集》(法)萨特著;沈志明,艾珉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0

(18)、14)乔伊斯说: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许多时日,一天接一天。我们从自我内部穿行,遇见强盗,鬼魂,巨人,老者,小伙子,妻子,遗蠕,恋爱中的弟兄们,然而,我们遇见的总是我们自己。

(19)、 《存在与虚无》: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 。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因为煤炭短缺和电力供应不足,萨特就到住所附近的一个咖啡馆,用乙炔照明来写作。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在诱导采访中,记者经常使用“复杂问题谬误”去绑架被采访者,如:

4、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

(1)、通常会以对方无法解答和说明,就认为自己是对的。

(2)、存在即合理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意思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出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

(3)、23)而这一感情究竟能持续多久,不应受到感情以外的因素,诸如法律的干扰。

(4)、1 存在先于本质 | 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5)、24)把艺术作品看作超验的成果,因为每件作品的产生都有益于世人。

(6)、    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不到两岁时去世。萨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中拥有大量藏书,使儿童时代的萨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1915年,萨特考入亨利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期间接受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1924年到1928年间,萨特在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蓝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结识了一同应试、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1931年4月,萨特去了法国北部,在高中教哲学,同时写作小说和哲学论文。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一切从人、人的意识出发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次年被俘虏,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的铁窗生涯。战争与现实使萨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波伏娃创办了《现代》杂志,这份杂志成为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从此,萨特辞去教职,成为一位职业作家,活跃在法国和世界政治、文化舞台上,开始利用文学干预生活,直到1980年逝世。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7)、19)在年老的人看来,青春美妙,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光芒万丈。但是,年轻如我们却不知其中的美好,总是在无病强说愁,或者颓废消极地殒磨青春……只有待到青春不再,方知其中的可贵。

(8)、我活着,是因为我诞生了。我诞生,是因为我的父母孕育了我。我自己并没有要求诞生。但一旦我诞生了,活着,就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追求尽可能好的结果,并尝试着给一开始就被扭曲的自由以正确的方向——这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去做的。我说自由被扭曲了,是因为父母在孕育我们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他们设想我们将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职业等等诸如此类的希望或寄托。我们的自由被扭曲,也受教育的影响,受新闻和媒体每天提供的信息影响。

(9)、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森;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拒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

(10)、四年之后,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并认识了一起考试,并获得第二名的波伏娃,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相恋了。

(11)、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典型地反映了二十年代,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告终。战败的德国失去大片土地,丧失了海外一切殖民地,还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时德国资产阶级感到内外交困,因此,他们内心充满着焦虑、烦恼,恐惧和悲观失望的情绪,但他们又不甘心失败,时刻企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报仇雪耻。因此又产生垂死挣扎的心理。正是这种背景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12)、胡塞尔(Husserl)是德国哲学家及“现象学”创始人,而现象学作为对主观过程和事件的描述性分析则是所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胡塞尔坚持,哲学必须像科学一样从现实问题出发,而非仅仅考虑其他哲学家的研究结果。不过,胡塞尔认为这种“科学的”哲学也并非经验主义的,而是对知觉、信仰、判断及其他心理过程的概念性探索。像笛卡尔一样,胡塞尔也相信哲学本质上是一门理性的学科,以人类自身主体性的不言自明为出发点。该观点后来受到了胡塞尔追随者及思想继承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的反对。

(13)、 其它三本著名文学评传:《波德莱尔》、《圣徒谢奈》、《福楼拜》

(14)、加缪坚持,西西弗的命运体现了劳动的无用和无望。我们就像西西弗一样终其一生,一无所得。正如罗素诗意的文字所言,“所有时期的一切劳动、一切付出、一切启发以及一切如正午般明亮全盛的人类智慧,都注定会随着太阳系的终结而走向灭亡,人类所有的成就也都必然会埋葬于已然毁灭的宇宙之废墟下。”

(15)、如:花瓶被打碎了,而在之前有个小孩进来玩,所以是小孩打碎了花瓶。

(16)、“存在主义”有时又被译成“实存主义”,就是为了凸显“existence”这个字含藏的反叛、挑衅意味。“existence”指涉的是个人的、现实的、当下的存在,对比对照于做为长远哲学课题的“being”,隐藏在后面、并管辖个别生命存在的存在道理。存在道理,或说关于存在的知识,源自于现实的存在,或说存在的现象,然而经过哲理智慧的归纳、衍发后,形成了深奥、漂亮的哲学体系,却对解决现实存在问题无能为力,这岂不是一大讽刺?

(17)、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18)、运是后天的作为所致,也就是人的主客观行为的体现和反应。如你经商会存在买卖是否兴隆,或是时运不济。你高考会存在发挥是否正常,还是发挥失常。你参加工作是否风云际会,好运连连。你从政是否官运亨通。总之,运气是后天作为的行为和结果。

(19)、和用理性去追求终极的真理不一样,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的存在,所谓的真理、本质、真相、目的和意义等等,都是建立在“人存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相反,如果没有人的存在,一切都将变得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先有人的存在,才有世间万物的本质,所以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存在先于本质又意味着什么呢?

(20)、加尔森竭力要让别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就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掩饰色情狂的身份和杀婴罪责,诡称自己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断送了青春的贞洁女子;

5、存在主义戏剧中萨特创作的艺术特征包括

(1)、克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是一位丹麦哲学家,出生于哥本哈根(Copenhagen),常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可见萨特一章)。他是家里7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到21岁时他的5位哥哥姐姐还有母亲都已相继去世了,而他自己也只活到了42岁。其早期作品《论反讽的概念》(OntheConceptofIrony)堪称对黑格尔哲学的精妙批评,其后期作品则聚焦于对丹麦教会的批判,认为教会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不相容。

(2)、把抽象的信念或假设的构想,当作是实在的事物所产生的谬误。

(3)、在一个向别人提出的问题中悄悄地置入自己的倾向和结论。

(4)、我们爱听赞扬,但却配不上它;要想受之无愧,我们就必须热爱赞美人和爱人。——罗杰斯

(5)、18)人首先是个把自我向着一个未来推进而且知道自已正是这样做的生物。

(6)、在萨特看来,人不能一开始就获得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上帝赋予的,也不是环境决定的,而是在人的“自由选择”,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的。人如果不能进行自由选择,自我谋划,自我创造,他就永远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永远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他就不是真正的“存在”,他已降到了物的“存在”状态。

(7)、这里将“爱情可以用钱获得“转移到了”爱情可以用钱支撑“。

(8)、我们永远不能根据天赋和特殊的人性去解释自己的行为。到了这里,萨特似乎完全否定了基因与环境的作用。给出的理由却是若不这样,“人们将确信地说:’你看我们就是这样,没有人可改变任何事情’”,也就是说,这是出于实践的需要,是行为的伦理学。“一个贫血的人并不因此成为懦夫,因为造成懦夫的是臣服或退让”,可是若贫血的虚弱体质在第一次就影响了他在体能方面的表现与竞争呢?连续数次影响之后,他难道还会没有任何形式的“退让”吗?即使抛开环境,我们总要承认“初始条件”的不同吧,否则如何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人们为何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或者,这正是所谓的“自由”?到了这里存在主义似乎成为一种信念,它避免你成为非常知足的英雄或懦夫,是行为的伦理学。而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有价值榜样的人类王国,使它和物质世界有所区别”。

(9)、甚至在最好的、最友爱的、最单纯的关系中,阿谀或称赞也是不可少的,正如同要使车轮子转得滑溜,膏油是不可少的。——列夫?托尔斯泰

(10)、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11)、当将抽象的理论用到实在的事物上时,要考虑到理论中包含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

(12)、战争及战争带来的巨大阴影,突出了“无常”,更让所有的“日常”、“正常”看起来如此苍白无力。人要如何梦想未来,当死亡随时会降临?甚至连思考、安排明年、下个月都会在心中刺激出荒唐之感。

(13)、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14)、 《墙》:这是一个有着很强烈的真实感的故事,以至于很多人都把它看作一部写实的作品。但其实这又远远不止一部写实作品那么简单。其实很明摆着的,萨特又再一次向我们玩弄了他的存在主义,“荒诞”、“自我选择”和“他人既是地狱”如同隐身的幽灵自始至终地贯穿着整部作品。

(15)、人有压抑他人的天性。而且人生而自由,这种自由是选择的自由。

(16)、在能找到任何真理之前,人必须有一个绝对真理,而这种简单的、容易找到的、人人都能抓住的真理是有的,它就是人能够直接感到自己。

(17)、与人们普遍的误解相反,尼采也不支持“主人道德”(mastermorality)——贵族特有的道德体系——尽管他确实认为“主人道德”比基督教典型的“奴隶道德”更肯定生命。相反,尼采主张,强者对不幸者负有一定责任:“有德之人也会帮助不幸之人,但不是,或基本不是出于同情,而是由权力过多引起的冲动所驱使的。”

(18)、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一样的,在询问自己这个相同的问题:生命是否有其自身的目的和意义,真正的人生是否就是一个有开始和结束的完整过程。

(19)、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最终加尔森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剧作以加尔森无可奈何地说:“好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一言收场。

(20)、赞扬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拉罗什富科

(1)、如果我们为人正直,工作勤奋,就会得到人们的称颂;然而得到自己的赞许却有百倍的意义。——马克?吐温

(2)、《主体性的“自由”与“禁闭”:萨特戏剧创作的现代性悖论》史永霞。《四川戏剧》,2015年第2期

(3)、19岁的萨特考入了当时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别看是一个“师范学院”,这是类似北大清华的一样的一流高等学府,被誉为当时“法兰西思想家的摇篮”,这里每年只招收100名学生,而从这里也培养出了很多科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其实有13位就获得了诺贝尔奖,当然萨特也是其中之萨特在这里学习哲学。

(4)、过于强调某个细节的重要性,无限地推演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一步步地推演,最后推出一个可怕的结论。

(5)、法国:笛卡尔、莱布尼兹、帕斯卡、斯宾洛莎、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孔德、帕格森、萨特、福柯--;

(6)、《三体》开篇,智子可以在汪淼的视网膜上显示图像,仅这个功能,三体人用到极致,完全可以给地球人制造毁灭性的麻烦,甚至在地球人毁灭后都不会发现破坏来自于三体人。

(7)、1945年10月,萨特在现代俱乐部做了一次:“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演讲中萨特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明确了人是自由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做出选择,并同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8)、不过,萨特的巧妙论证并不依赖其无神论来证明其存在主义的假定。据萨特的观点,即使是信仰上帝也不过是个人的选择——是个人选择的生活和目的。对神祇的信仰永远也不能强加于个人。即使人奇迹般地获得了亚伯拉罕的神示,也仍然由个人决定如何解释那些神示:究竟是神的话音还是疯狂的幻觉?只有个人而非上帝才能做出解释。

(9)、20)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

(10)、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11)、最后,谈谈性格与命运的关系。有句话:性格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核心是人的情商高低,与命运的关系。李白恃才傲物,不谙世事结果空有一身才华,最后身陷囹圄,流放夜郎。有的人不善于与人沟通,结果孤家寡人难于开展工作。有的不识时务,不善变通,为领导所厌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种人的运气不会好,命也会多舛。因此,一个人的性格好坏与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情商重于智商是有道理的。

(12)、我们开始介绍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思想。

(13)、然而,萨特毕竟无法去过热内那样的窃贼生活,加缪(法国文学家)也不可能化身为《异乡人》小说中的穆尔索,他们能做的,他们擅长于做的,是解释这种生活的来历,赋予这种生活意义——源自一套完整哲学思辨而来的意义。

(14)、这里没有论证你为何属于xxx的人。还有心理学研究通常使用统计学,是一定比例的xxx人表现出yyy行为,即便你是xxx的人也不一定必然会yyy。

(15)、1968年,法国又发生了史称“五月风暴”的抗议活动。萨特和波伏娃发表声明支持这场运动,并且还走上街头散发传单,直接参与抗议活动,结果被警察逮捕了。但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迅速介入干预,要求警方放人。戴高乐说,“我们能把伏尔泰关进监狱吗?不能,所以赶快把萨特放了吧”。可以看出,萨特当时在法国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和启蒙时代的伏尔泰相比。萨特在政治立场上宣传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在政治上却常常被人看作社会主义者,他支持过苏联,还曾经受邀到中国参加1955年的国庆观礼活动。

(16)、27)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

(17)、最好的工作不是做你认为最难的,而是你最擅长的。

(18)、2)杜拉斯说:如果一个女人一辈子只同一个男人做爱,那是因为她不喜欢做爱。但发生一次爱情故事比上床四十五次更加重要更有意义。

(19)、尼采认为,这一需求一旦受挫,便导致了各种道德体系和宗教组织的出现,它们都试图约束并压制该“意志”。可能因为父亲的影响,尼采对基督教尤为反感,曾称之为著名的“奴隶道德”(slavemorality)。他在基督教中发现了弱者对强者的憎恨。那些未有勇气主宰自己的激情而最终缺乏内在力量的弱者试图报复比自己强大的人,他们期盼在一个虚构的“另外”世界而非现世,由其他力量——即上帝——来代表自己进行报复。

(20)、以沙特为例,他区分如下两者的不同:「为己存有」(être-pour-soi)是部分属于人,部分「应该」属于人,所以人要努力去争取;至于「在己存有」(être-en-soi)则是属于事物。人类存在的特性就在于人是主动的与有创造力的,而事物则没有;所以事物就是如其所是,但人并不像事物那样早已被决定。沙特指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是随着其发展与自我实现来建构其本质,而不是生活在被先前决定好的本质或蓝图中。

(1)、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明白这一切没什么意思。即使得到了自己的最爱,也依然会感到空虚。

(2)、如:我身边的人都这样,所以其他人也一定这样。

(3)、萨特把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敌对的关系。在萨特看来,人是绝对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只有在摆脱了与他人的联系时才能实现,他人和社会对个人的自由总是一种限制,要维护个人自由,就必然与他人的自由相冲突。萨特甚至认为,一对相恋的情人之间也是相互斗争的,双方都想剥夺对方的自由。

(4)、人总是处于和他者的相互关系中,人的自由也必须在同他者的关系中得到实现,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个体是不可能生存的,当然也就谈不上自由。人本身不过是一个相对他人的概念而已,没有了他人,人也就不再成其为人,所以人需要他人,离不开他人。

(5)、26)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那上帝就什么也不是。

(6)、30)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

(7)、思想在我头脑里流过,或快或慢地,我不使任何东西留下来,我让它们自然地逝去。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词句,我的思想始终是模模糊糊的,它们汇成一些含混的但很有趣的形体,互相贪婪地吞噬着,马上我就把它们忘了。

(8)、人生就是人际关系,每当我们不理解人际关系时,或者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时,我们就会寻找生命更完美的意义。

(9)、煽情代替逻辑,情绪主导思维。并不是带有情绪不好,而是在情绪影响下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如果是非判断事件,自然可以情绪性,如娱乐休闲创作等。但当做决定做判断时,情绪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