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文精选句子107句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评价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保守不是倒退、不是开历史倒车,它是反对激进主义的理念和策略,主张在变革中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2)、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了孔子。南子年轻貌美。于是子路又不高兴了,给孔子脸色看。孔子急得没办法,只好对天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让老天惩罚我吧!让老天惩罚我吧!”

(4)、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已的假借字,意为止)也。居(平时)则(辄,每每,常常)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齐国国王这才发现,原来自己齐国的大臣们,竟然连基本的礼节都不懂,比鲁国差得太远。为了表示对鲁国的歉意和尊敬,齐国国王把打仗时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都还给了鲁国。

(6)、女人无才是德,女人裹脚是美,多么邪恶的礼!

(7)、子路(名仲由)、曾皙(名点)、冉有(名求)、公西华(名赤)侍坐。

(8)、孔子到了四十岁,他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困惑、疑惑、迷惑了,甚至他也能经得起诱惑了。所以到了这个境界,那叫智者的境界。因为孔子还说过一句话:“知者不惑。”

(9)、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现在是句骂人的贬语,在这里,是句赞语。宁武子时机对头就显露才智,时机不对就装傻。他的才智勉强能学,他那装傻的本领,可真是学不了。

(10)、人说三十而立,三十岁左右孔子就开办私立学校,开始授徒了,所以教师节应该是孔子的生日,那是不是孔子就是第一位教师呢?不是,之前就有学校,不过都是贵族学校。孔子办的是私立学校,要的学费很便宜,叫“束脩”,十条干肉。他的学生里有贵族,也有平民百姓,所以叫“有教无类”,不分类别和阶级。

(11)、孔子没事的时候跟人唱歌玩,唱得兴高采烈,他一定得让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

(12)、冉求可能是孔子知名弟子中,最没有宗教感,甚至没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人。他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让自己,也让自己的朋友,生活得好一点,也确实学到了够用的本领。冉求是个袭人式的人物,他事孔子恭敬如父,但孔子就是不感冒他。

(13)、孔子对自己的方法很有信心。他曾经说,如果哪个国王愿意用我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一年就会有成绩,三年就会有大变化。

(1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15)、“名家演播全注全译本”《论语》采用融媒体方式,既有刘强教授的20篇门类导读、章节注译和90分钟视频讲解,又有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徐平教授的284分钟全文专业演播,开卷可品读,扫码可视听,“让声音唤醒经典”,全面刷新名著阅读体验。

(16)、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17)、现在介绍孔子,通常的写法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及孔子为政治家的,不多。

(18)、孔子有大半的人生中都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工作中。相传弟子有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突出的有颜渊、仲弓等人;在语言方面突出的有子贡;而办理政事能力强的则有子路;熟悉古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19)、这时候,孔子是鲁国的大臣,他从台下跑上来,大喊,不行不行。两国的国王要订和约,怎么乐队的人上来却拿着武器,这不合礼仪。我们两国订约,怎么可以用少数民族的乐队,这也不合礼仪。

(20)、又过了一些天,老师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已经很熟练了。可以换一首曲子。

2、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文

(1)、孔子看到世界礼崩乐坏,杀伐屠戮。他希望通过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挽救日益陷于水深火热的天下苍生。

(2)、司马迁评价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意思就是我走在大路上,仰望着高山,孔子就是一座高山,千秋万代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座巍峨的高山,而孔子的学说、思想,那就是大路,一条中国人永远行走在上面、不能离弃的大路,,是一条通途,这就是孔子。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他的境界,可是每一个人都向往孔子,这样中华民族就有希望。

(3)、一群手无寸铁的书生,处在军队的层层包围之中,没吃没喝,危险重重。在这种境地下,不但自己不气馁,还一个个和学生谈心,偶尔还开开玩笑,这样的定力真是非常人所能及!

(4)、更让人猜想联翩的是,孔子,一个贫寒子弟,怎么对政治、对从政有那么强烈的兴趣,终生不渝。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名恐怕不是学问之类的名吧——这学问之名他老早就有了。孔子临终前,对身边的子贡,以一种极哀痛的语气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这个“宗”字,包含的,也是一股浓浓的政治情结。在孔子之前,固然有不少名士,如百里奚、管仲,都是暮为奴役死囚,朝为廷臣宰相,但好像没见过一个孔子这样,一个劲儿地朝政位冲击的底层贫民。

(5)、大意都是,怎么做,才能跟人把关系处好,才能活得安全无恙,还有点滋润。

(6)、孔子就是这么个人,平时看上去挺庄重肃穆的,一疯起来,比谁都更能嘻嘻哈哈。在所谓周游列国,其实就是流亡途中,听到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狗”,老先生笑了,说,比得真像。

(7)、(曾子文化)往期文章推荐阅读(点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8)、“孔子不走群众路线,从来都不走。活着不走,死了也不走。他和耶稣、佛陀不一样,根本不是大众英雄。他讲仁,并非一视同仁;讲爱,也非兼爱天下。”

(9)、《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最新研究成果。

(10)、孔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其人,望之可敬,即之可亲。

(11)、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fú)

(12)、游历之中厄于陈。在不受统治者待见的日子里,孔子带数个弟子四处游历,被困于陈,断粮缺水,几欲命绝,弟子们始终不离不弃,说明其深受众弟子爱戴。

(13)、虽然孔子是士大夫阶层的人,平时生活讲究,但是普通人送他的粗茶淡饭、卖不掉的鱼他也很高兴。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善意,他看重的是人家的心意而不是东西的是否贵重华美。对于孔子来说,人和人之间的情义、友谊、人的向善之心远比物质重要。

(14)、“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5次,讲到仁的地方有58处。什么是“仁”?孔子最精炼的回答是这样:“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如何实现这种爱人之仁呢?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就是推己及人,同时还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两个方面合为一体,就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15)、我前后去过4次孔府,孔庙,孔林。看到被破坏的庙宇,石碑,古迹真是心痛至极。我把孔子当成一个可以依靠的解惑者,在困难时给我慰藉和安抚。

(16)、孔子五十六岁的时候,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鲁国国相的职务,他面露喜色。他的学生说:“听说君子遇到灾祸不流露出恐惧,遇到好事也不流露出喜欢。”孔子说:“是有这个说法。不是也有人说:‘君子也为自己地位高贵却为人谦虚感到快乐吗’?”

(17)、至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死后登上圣坛,成为圣人。既便是汉代,对孔子的贬损也没有完全禁绝,可见学术与思想的争论始终存在。庄子损他,韩非子骂他,高手之间的论战为历史增添了许多耀眼的花絮。

(18)、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老头。面对一个伦理道德滑坡,价值体系沦陷,极度动荡不安的时代,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恢复周礼,施行仁政,他的追求和理想与时代极不协调,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嘲笑、冷遇、颠簸、困厄中坚守如一。

(19)、同理,我们如果也可以沉下心来,用一年乃至于数年时间攻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籍,《尚书》也好,《论语》也罢,当然《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可以,读不懂就停下来找资料,读到懂为止。这样做的话,不仅会让我们拥有一个“令人眷恋之年”,而且对我们的一生都大有裨益。

(20)、从此,孔子就在卫、曹、宋、郑、陈几个小国之间转过来,转过去,始终都是不尽如人意。为了实现心中如火一般的从政理想,孔子明明知道卫灵公“无道”,还是在卫国呆了最长时间。期间为了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又被子路疑心,只好有些狼狈地对天发誓。后来,林语堂编了出《子见南子》的独幕剧,好像把这弄成了孔子的一段绯闻。说到底,都是政治惹的祸。

3、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00字

(1)、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儒家思想迂腐,认为他是在为统治阶级代言,说他是在思想上约束国人。其实是我们没有深入了解,完全不懂他的用意,他不只是维护统治阶级,也是在维护我们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以人类现在的思想觉悟,没有一个强大的统治阶级维护秩序是绝对行不通的。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篇第九(凡30章)

(3)、孔子说,他一辈子最担心的事,是遇到好的东西没去学,有了毛病没有改掉。这人很上进吧?

(4)、周王朝的社会结构是分封制(等级关系)和宗法制(血缘关系)构建起来的既有阶层差异又和谐稳定的金字塔结构,这个结构的外在表现就是礼。礼的内容很广泛,“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礼就是一套软性法规,规定了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相互关系,只要人人遵守礼,社会就是稳定的。

(5)、底线和原则上寸步不让的人。当孔子的二位弟子要助纣为虐,帮季氏侵略小国颛臾时,孔子则毫不客气,寸步不让,虽二人极力解释,孔子仍义正辞严而有理有据地批评和制止了他们。“既来之,则安之”,“祸起萧墙”等精彩论断至今耳熟能详。

(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7)、鲁迅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孔子认为孝是所有爱心的基础,《论语·学而》对此有论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孝而生的爱可以有家到国,从而实现稳定,此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因此,在孔子这里,礼不再只是严格的等级秩序、形式上的服饰、仪节,还有内心的道德意识以及一层温馨的仁作感情纽带,仁使得礼温情化,也就更容易让人遵守,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用孔子的话说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9)、不过卫国也是个记打不记吃的窝囊废。卫灵公死后,其孙继位,邀孔子回来。孔子及其贤徒们又腼着脸回了卫国,继续当白吃!

(10)、孔子与他那众三教九流、龙蛇混杂、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弟子,远观近瞧,都有点像刘邦与韩张萧,像刘备与关张赵孔明,还有点像宋江和一百单八将。这样的师生关系,孔子之后,绝迹了。

(11)、鲁哀公十四年春,孔子七十一岁国君猎到了一只麒麟,这件事对孔子打击非常大,因为那时候孔子正在作最后一本书《春秋》,麒麟是神物,抓到了麒麟说明国家要乱了,孔子说:“黄河不再出河图了,洛水不再出洛书了,我们这个世界也差不多完了!”所以他把笔撅断,说再也不作《春秋》了。这时候,顏渊死了,孔子说了两遍“天丧予!天丧予!”,比他死了夫人、儿子还要痛苦。接下来第二年,子路也死了,这对孔子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12)、三跪九叩是礼,男当太监是礼,纳妾也能是礼。

(13)、一方面,它帮助皇权维系了中国,另一方面对于皇权,它又是一柄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儒家读书人,也把它当作对抗专制不公、为民众争取福祉的道德武器。

(14)、0 《孔子:即凡而圣》(Confucius:TheSecularasSacred)

(15)、性急,敏感,加上不肯放弃而又不切实际的政治理想主义,使孔子终生徘徊在春秋末期的政坛边缘。

(16)、自此,我们这个名族有了三大利器来武装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今后无坚不摧。与自然相处我们有道德经,与同胞相处我们有儒学,与敌人相处我们有毛主席思想。

(17)、西汉以后,孔子学说的传播迅速扩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18)、卫国的国王曾经打算用孔子。可是卫国国王跟孔子说话的时候,一边说话,一边看着天上的大雁,漫不经心。孔子认为这样的国王不礼貌,没有诚意,对道德的追求不够强烈,于是离开了卫国。

(19)、0 《诸子百家》:回望那个可以相信梦想的时代

(20)、有一次,孔子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我就坐着船漂洋过海。能追随我的大概会是子路吧。”子路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老师在赞扬他的向道之心和忠诚。孔子接着说:“子路这个人啊,比我还勇敢,就是有时候判断不清情况。”实际上,孔子是一个入世的人,他的理想是匡时救世,怎么可能逃避呢?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心眼儿实在的子路居然没有听出来。老师揶揄一下他,他还给当成表扬了。

4、两小儿辩日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子路率尔(急遽的样子)而对曰:“千乘之国(方百里的国家),摄(夹)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继之)以饥馑;由也为(治理)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意为义,指明辨是非之理)也。”夫子哂(微笑)之。

(2)、读了《论语》之后,孔夫子说过的话,总会在我心里跳出来,好像就等在那里,等着我想起他的话。他教给我们什么?他教给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是好的或正确的,什么是坏的或错误的,在各种场合,我们应该怎样做,当不能决定时,什么是我们的道德基础。

(3)、钱穆在《孔子传》序言中说,“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

(4)、流传下来的文字以及思想是死的,后代怎麼解释和运用却是活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好的事情继续留传给后代,而不好的思想观念止於现在就够了。

(5)、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也是我国第一位“民办教师”,我们学术界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来希望把教师节到9月28日。虽然现在没有改,我相信以后还是可能会改的。教师节定在哪一天也不是很重要,其实我有另外一个提议,将9月28日作为我们中国人的圣诞节,因为孔子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但是这个提议估计到我死的那一天也实现不了,不过没有关系,还有大家,因为通过我的演讲和著作让大家认识孔子要更加重要,这件事情是为我们中国人找一颗心。

(6)、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该说的话,你没跟人说,这是错失了机会;不该跟他说的,你说了,这就是说错了话。一个聪明人,既不应该错失机会,也不要说过了才知道后悔。

(7)、这种论孔子先教育后政治,甚至只讲教育,不谈政治,隐含的也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规则。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和地位,世人皆知;孔子在政治上汲汲一生,失败而归,也已是历史定论。但若以此得出:“孔子之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好像孔子五十五岁的“高龄”,领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间,吃尽苦头,险些丧命,原不过是一堂时间稍长的野外实习课,这就与事实不符。

(8)、孔子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到了六十八岁才又回到鲁国,长达十四年颠沛流离。正是在颠沛流离中,他从生命的高峰跌到了生命的低谷,他经历了很大的磨难,所以他达到了“知天命”的境界。

(9)、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阳货篇第十七(凡26章)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4)

(11)、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12)、虽然孔子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圣人,似乎高高在上。实际上很多时候,他拿他的学生们没办法。学生一不高兴,该批评他批评他,该顶撞他顶撞他,该给他甩脸子给他甩脸子,孔老师为了自证清白甚至不得不当着学生的面对天发誓。在学生面前,他也不是真理在握的绝对权威,有时候学生说的话他也会听。

(13)、孔子研究出一套治理国家的学问。这一套学问,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导人守规矩、讲礼节。孔子认为,人人都守规矩、讲礼节,国家就有前途。

(14)、他对失势的国君仍保持着恭敬的礼节,对不守规矩的权臣冷嘲热讽;他风度翩翩,走起路来衣服袖子飘飘荡荡,气度雍容;他身材高大,箭术高明,连鲁莽的子路也给降得服服帖帖;他是个超级音乐发烧友,诗三百倒背如流,听到好的音乐,几个月都吃不出肉味。

(15)、面色红润,喜气洋洋,作揖打拱,疾步如飞,正襟危立,面色紧张,双脚抓地,心情舒畅。这简直就是一部孔子从政职守表情的新闻纪录片。蒙太奇似的镜头转换,层层递进的情节,刻画精微,细腻传神,栩栩如生,宛然在目。

(16)、客观地讲,政治不但不是孔子的教学之余,反而教学应该是孔子的政治之余。政治,是孔子一生事业的主轴,也是孔子一生难以释怀的心结。孔子几次戏言,一会儿要“乘槎浮于海”,一会儿要“居九夷”,还有“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的心声吐露,都是内心底处政治实践渴望的强烈折射。

(17)、法是不能拘心的,意思就是我想什么法律是管不了的,但是一切行为都是首先由想再到做,当一些不良的思想在脑海里久了就会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事情来。而且法只能拘大恶,而不能管小恶,当小恶积累多了离大恶也就不远了。而儒就是专门纠正我们在法律之外的思想言行的,让我们在平时就养成良好的思想及行为而不至于触及大恶。

(18)、可惜,孔子只在鲁国当了几个月的宰相,没有实现他的雄心大志。

(19)、我们再摘录《论语·先进》中的一个片段来看看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聊天的场景。

(20)、孔子去武城这个地方,听到弦歌的声音,莞尔一笑说:“杀鸡怎么用得上宰牛的刀呢?”孔子的学生子游是武城的城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吧,他用孔子教他的礼乐等治国之术治理这个地方,把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知书达礼。但武城是个小地方,孔子觉得用治国之术来治理一个小地方有些大材小用,所以说了这句话。子游听了孔子的话说:“我曾经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了道以后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了道以后就会通情达理。”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的话是对的啊,刚才我说的那句是玩笑话。”

5、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成语来表示

(1)、《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之儒家“十三经”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穀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穀梁传疏》。《春秋穀梁传》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极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可见孔子虽然学养深厚,受人景仰,却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正襟危坐,口吐莲花,说出来的话都是一字不改的真理,有时候他也和学生逗逗乐,开开玩笑。

(4)、鲁国有个人叫公山不狃,是鲁国的大家族季家的家臣,占着费城独立,让人召见孔子。孔子研究学问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一直没有小试牛刀的机会,就想去。他的学生子路不高兴,不让他去。他说:“他召见我就是想用我。我辅佐他治理费城,谁说费城不能成为又一个东周呢?”但最终他还是没去。

(5)、“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

(7)、一块肉,如果切得不端正、不规矩,孔子是不吃的。一块席子,如果摆得不端正,孔子是不坐的。

(8)、我们今天也容易把老师比作蜡烛,但是我特别不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因为蜡烛是一次性消费的。“蜡炬成灰泪始干”,非常悲催。我觉得老师,一个好的老师,他应该是电灯泡。他能够像一个长明灯一样,一直能够照亮他的学生。而孔子他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终其一生,没有被他的学生超过,因为学生学,老师他也在学,这就是永远充电,让自己一直处在一个满满的、能量饱满的状态中。所以孔子他的一生的确是一个不断精进、不断学习的一生。很多老师只能做一刻师表,还有的老师能够做一年师表,还有的当班主任,可以做一届师表。当然好的老师,由于他传道、授业、解惑做得非常好,可能会成为学生一辈子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就是人师了,那他可以称作“一世师表”。但是孔子为什么叫“万世师表”?是因为孔子的这种伟大的抱负,以及他的一生学习的这种精神,包括他在学问上、思想上、道德上,达到的这个成就,可以称为千秋万代的人们的祖师爷。所以这个“万世师表”,不是一般人能够担当的。

(9)、颜渊因孔子的一句话而名传后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也可能因这句话,而被后人误解,以为颜渊就是那种“高分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这是极大的误会。如果把涉及颜渊的书籍中的片言只语全都拾掇、拼合起来,我们就能复原出较为完整的颜渊——这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沉静、内敛、理想,有着自觉自愿牺牲精神的形象。如果非要把孔学说成孔教,那可以说,在所有跟孔子有关的人中(包括孔子本人),唯一具有宗教感,具有最纯粹意义上的宗教精神的,只有颜渊。章太炎发现,诙谐的庄子,有事没事就拿孔子开个涮,但一说到颜渊,立刻收起了玩世不恭的口气,以近乎恭谨的笔调,表现出对颜渊的敬意。孔门最为杰出的成功人士子贡,用“赐也何敢望回?”的句式,表达了对颜渊的谦逊。孔子更是对颜渊赞不绝口,视之无与伦比。如此完美的人格,正是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首篇中的名句“因为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所形容的天使。在颜渊的身上,有一种与拉斐尔、济慈和诺瓦利斯极为相近的人格精神,他们都死于30岁上下。天使是不能长驻人间的。

(10)、“丧家狗”的表述,我们都很熟悉了。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11)、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12)、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13)、另一方面,孔子的个人遭遇,也像是嘉年华游乐场的极限运动。今早还跟国君、权臣、上大夫们在一起谈笑风生,吃喝玩乐(孔子那一堆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等等的穷讲究,估计就是那时落下的)的是孔子;他日流亡,在路上跟人打群架,绝粮七日,饿眼昏花中怀疑颜渊偷食的(接着就惭愧地认错了),也是孔子。

(14)、不管什么宗教,以思想和礼为名杀人都是邪教。

(15)、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老师,你的学说太厉害、要求高。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得下你。你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一点自己的要求呢?

(16)、后来孟子四十岁也达到了一个境界,叫“不动心”。孟子他自己说:“我四十不动心。”你看这个不动心,不就是不惑的意思吗?你看,一个是孔夫子,一个是孟夫子,他们都在四十岁达到了智者不惑的境界。

(17)、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篇第二十(凡3章)

(18)、说到这个“万世师表”,我想说一说,有一次我在外面讲课,有一个小伙子,他就问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他说:“老师,你对孔子非常地崇敬,这我能理解。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孔子也有一个破绽?”我问他:“什么破绽呢?”他说:“你看孔子教了一辈子书,却没有一个学生超过他,说明他不是个好老师。”我当时就笑了,我就马上反问他,我说:“你是不是认为一个很快就被学生超过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这样一问,他蒙了,他没想到我会这么问。

(19)、△“名家演播全注全译本”《论语》,岳麓书社出版

(20)、孔子30岁时开始招收学生,开办起民间私学。就办学的规模、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系统的教学内容,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讲,孔子无疑是中国私学第一人。他在中国创立起第一座“杏坛”,打破了中国商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垄断的格局,这是孔子一生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当然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体现。他在毕生的教学生涯里,逐渐形成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中庸思想、“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思想、“己欲立而立人”的立人思想。

(1)、从孔子时代起,儒家所克己复的礼就是吃人的,

(2)、“名家演播全注全译本”《论语》:同济大学教授刘强精心译注、讲解

(3)、孔子从51岁任中都宰到任鲁国大司寇,共有4年时间为官,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从政岁月。虽然时间短暂,孔子却以“夹谷会盟”“堕三都”等著名历史事件留名青史。

(4)、生当乱世,人心离散,讲好的事情转眼就变,绵延、固定的传统,也可以一言而弃(《国语•鲁语上•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有:“我为宗伯,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的断喝)。活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中,就是一个傻瓜,经过七撞八碰,额头满是沧桑后,也早该有了几分醒悟。孔子一生“一以贯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还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样听了会让人“怦然心动”的慷慨陈词。但孔子并不是一意孤行的莽汉,他曾讥讽子路说,空手斗虎,徒步过河,我是不会干的,“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5)、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孔子在世时并不是很被重用,从他去世之后他的治国理念一直难以实现,孔子的儒家思想真的有被发扬的机会吗?而汉武帝所尊的儒术真的是孔子的儒术吗?在汉武帝后历代虽然都皆称以儒术为主,但是那些真的都是孔子的想法吗?

(7)、“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孔老二”的暴烈、喧嚣,似已成过眼烟云,但就在把孔子当成易碎、易伤的“瓷器儿神明”,跟伧俗的“孔老二”之间,似乎有着一条天然的地下通道。圣化与丑化,不过一步之遥,其本质,就是孔子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成了现实需要的某种精神玩偶,和一件遮羞借力的实用工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