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农谚歌意思精选句子75句

二十四节气农民谚语歌

1、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歌

(1)、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2)、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3)、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4)、“冷在三热在三伏”,“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小暑大暑,热死老鼠”,“小暑不算热,大暑压草肥”,“头伏有雨,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伏里有雨,多种麦”,“大暑到立秋,割草压肥不能丢”,“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

(5)、9)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6)、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7)、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8)、五六月,勉被挑为一人。六月,我身体虚弱,还得盖被子。)

(9)、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1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一候螳螂生,二候鵙(音“局”)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这里的“反舌”有书说是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故名”,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认为这里是指蛤蟆,因为蛙类的舌尖向内故名反舌;螳螂、伯劳鸟感微阴而生,蛤蟆虽感阳而发,但在芒种时节感微阴则无声。

(11)、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12)、寒露:寒露草枯大雁南飞,土豆甜菜忙着复元,萝卜白菜好,秸秆还田秋施肥。

(13)、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4)、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15)、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16)、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17)、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18)、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19)、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20)、①“立夏鹅毛住”是指立夏之后,风就小了,连鹅毛这样的轻扬之物都不会飞起来了。“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这是东北世代流传的农谚,“得宽余”是说此时抢种补苗还来得及。

2、二十四节气农谚歌意思

(1)、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2)、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3)、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4)、 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  (1)读一读: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二十四节气歌,体会它们所代表的气候节律。 

(5)、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6)、大概“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描写此时的情形!夏荷是此时景观的焦点,如盖的荷叶随风飘摇,涂染出无边的碧色。初绽的莲花亭亭玉立,弥散出清幽的味道。当梅子等时令水果爬上餐桌,栀子花展露出她的风采,重重叠瓣的白花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股清凉,饱满迷人的香气如暖风中的浪涌,充满清新活力。勤劳的蜜蜂过了春季便不再热情,仲夏的农民要更珍惜“芒种”,民间谚语云:芒种芒种,忙着播种。

(7)、出自《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8)、 生活中有哪些和“节气”有关的谚语或习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小结 

(9)、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10)、六月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11)、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2)、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1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14)、②“畏老偏增岁”之句系从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句演化而来。沉绵,指积久难治的疾病。宋代陆游诗中有“沉绵久未平,寂寞闭柴荆。”“沉绵又清明”,是说作者自去年清明犯了腰疾,刚好一年。

(15)、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16)、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17)、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18)、六月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19)、7)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20)、6月1日,一声雷劈碎了9台。(6月1日打雷,当时台风很少。)

3、24节气农谚歌

(1)、“惊蛰乌鸦叫”,这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物候现象。乌鸦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它们有点冬眠的习性,整个冬天都栖息在树林里,并不觅食,只有惊蛰节气来临,大地回暖它们才开始成群结队,呼朋唤友从树林中飞出,到田野里觅食,准备产卵孵育后代。

(2)、太阳出来,温度上升,棉衣就搭在肩上或系在腰间。等到休息的时候,棉袄就派上了用场。特别是干活出汗后,小风一过,身体便会感觉冷嗖嗖的,这时披上随身携带的棉袄,或坐在上面,身体就不会被凉气袭扰,也就不易落病。那时每天都是三四点钟就出工,晚上不黑天不收工,一天在外劳作四个小时,午饭也在大地里吃,饭后又可以把棉袄铺在地上,直直身板,闭上眼睛躺一会儿,解解乏。

(3)、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4)、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5)、乌云飞上山,棕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6)、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7)、春天云彩往南飞,夏天云彩往北飞,多为晴天,很难下雨,连砚墨的水都难有。                                             

(8)、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

(9)、如果乌云见太阳,明天不如今天。(最近乌云密布)

(10)、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11)、22)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12)、“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

(13)、六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14)、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15)、莳里锄头,胜过垩头(肥料。松土深一寸,等于上次粪。七月下雨斗量花。

(16)、农事忙的原因之二则是梅雨天的到来。中国国土广阔,南北差异较大,梅雨到来的时间是有差异的,如明朝陈楷的《日涉编》卷五载:“闽人以芒种后逢壬日为出梅雨。”其中“壬日”为“十天干”中的第九位,即福建一带以芒种后的第九日为出梅雨的时节;其后又注:“据《碎金集》云:芒种后逢壬入梅,夏至后逢庚出梅;又据《神枢经》云:芒种后逢丙入梅,小暑後逢未出梅。”《江阴县志》(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中也载:“芒种后得壬日为梅始,梅日则多雨,谓之梅天。”可见地域不同,梅雨到来的时间点也有所不同。但不论出梅还是入梅,芒种对梅雨时节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参照节点。

(17)、第多补水,要午休。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这个时节的懒散。芒种时,气候开始炎热,是消耗体力较多的季节,再加上夏日昼长夜短,因此,要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还要注意补充水分。当人体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盐水。适时午休可消除疲劳,有利于健康。

(18)、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19)、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20)、春分:风大雨少,大地解冻春潮起,稻田早早平整晒太阳,冬小麦返青浇上水。

4、廿四节气农谚歌

(1)、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2)、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3)、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4)、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5)、立夏鹅毛住,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的节气农谚。在东北,立夏到来之时,也是春耕的关键节点,就是抓紧查苗补种。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春天出齐苗,才能有个好收成。由于东北一年只种一茬庄稼,所以春种期相对较长,约有一个月的时间。

(6)、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7)、8)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8)、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9)、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10)、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11)、若田堆,戴笠穿棕草。(田粉成群飞是下雨的征兆。)

(12)、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13)、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14)、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15)、一粒两粒不上秤,千粒万粒就成斤。一穗落一粒,一亩拾一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