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禅师的点心精选句子100句

德山宣鉴禅师语录

1、《德山宣鉴录》

(1)、两千多年前这样,几十年前还没扫盲的时候其实也是这样。

(2)、杨风子(亦省称“杨风”。五代·杨凝式的别号)

(3)、大中初年(847),武陵太守薛廷望,出资重新修建了德山精舍,号古德禅院,想请有一位得道高僧住持。他听说宣鉴禅师有道行,便请宣鉴禅师下山,可是每次都被婉言谢绝了。无奈,薛廷望便设计,派差吏以茶盐之罪诬陷宣鉴禅师,说他犯了禁法,把他抓到州里,然后再具礼坚请宣鉴禅师驻锡德山精舍,大阐宗风。从此人们便称宣鉴禅师为德山禅师。

(4)、东坡居士(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之号。亦别称“东坡”)

(5)、到了晚上,沩山禅师问首座和尚:“今日新到在否?”

(6)、宣鉴禅师道:“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7)、这是一种要成佛先需会做人的理念,有些类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当时甚至现在的世俗观点都保持了高度一致,可以说这是种很大胆,且中正无邪的思想。

(8)、宣鉴禅师心想,肯定没有问题,你一个老太太提的问题很简单,肯定答得出来。就说:“好。”

(9)、至来日,龙潭升座谓众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

(10)、西山饿夫(亦省称“西山夫”。伯夷、叔齐的代称)

(11)、埋羹太守(明人对洪武末宁波知府王琎的称号)

(12)、须菩提祖师即便要教樵子散心、解困的词,也没有必要说上那最后一句。所以,只有须菩提祖师是樵夫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句话。

(13)、各位读者,凌云渡是个字谜呀,谜底就是个“今”字。

(14)、殿上虎(亦省作“殿虎”。宋谏议大夫刘安世的绰号)

(15)、那佛祖輕輕用力撐開,只見上溜泱下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父莫怕,那個原來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著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撐船的打著號子也說:“那是你!可賀可賀!”他們三人,也一齊聲相和。撐著船,不一時穩穩當當的過了淩雲仙渡。三藏才轉身,輕輕的跳上彼岸。有詩為證,詩曰:

(16)、沩山禅师准备拿拂子,宣鉴禅师一见,便大喝一声,拂袖而出。

(17)、宣鉴禅师羞愧得连头也不敢抬,挑起担子,径直上龙潭山去了。

(18)、沩山禅师准备拿拂子,宣鉴禅师一见,便大喝一声,拂袖而出。

(19)、他担了一担子《金刚经青龙疏钞》到南方去见当时很有名气的龙潭崇信禅师。到的时候是早上,他肚子饿了,看有个老太太在卖点心,他就想去求一点点心来吃。老太太其实是一个受到龙潭崇信禅师的教导,已经体悟自性的人。老太太看到一位法师,就问他:“法师,你担的是什么东西啊?”

(20)、老太太就问他:“《金刚经》上面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法师,你点的是哪个心啊?”

2、德山禅师的点心

(1)、原著第五十回孙悟空说了一句:道化贤良释化愚。

(2)、孤峰塔,座落在德山孤峰岭。原塔始建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初名“文峰塔”,与北岸笔架城遥相映衬,象征常德人杰地灵,文运昌盛。

(3)、老婆婆道:“《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

(4)、所谓经***载的是佛法,有人懂得佛经,但不一定信佛,有人相信佛法,但不一定看得懂经书。知道和相信是两码事。

(5)、这么一问,他就很高兴,说:“我挑的是我写的《金刚经》的注解《青龙疏钞》。”

(6)、边和尚(亦称“边罗汉”。五代·边镐的别称)

(7)、宣鉴禅师瞟了一眼这位普通的老婆婆,心里并不在意,说道:“请问。”

(8)、以下内容是由精心为您收集的,如您觉得内容对您有帮助,请按Ctrl+D收藏此网页,以便您下次的查找。谢谢。

(9)、有些人听了,“这个不分别、不执著,我不可能做得到的;不起心,不动念,我肯定也是做不到的;我遇到事情肯定要起心动念。”

(10)、宣鉴禅师一听,傻眼了,不知道该如何应答。当然,烧饼也就没有吃成。

(11)、我们能够真正达到无念、无相、无住的状态,就是悟入空性。

(12)、来源:《指月录》原集述者:那罗延窟学人瞿汝稷

(13)、首座和尚道:“当时背却法堂,著草鞋出去也。”

(14)、鼎州(后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德山宣鉴禅师,龙潭崇信禅师之法嗣,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资阳一带)人。幼年即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对律藏和性相二宗经论颇有研究。经常给信众讲《金刚经》,时人称之为周金刚。宣鉴禅师颇为自负,曾经对他的同学讲:“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一毛端含藏大海,而大海的性质并没有变小。拿一纤毫或芥子投向剑锋,纤毫断芥子碎而剑锋却完好无***,纹丝不动。有学与无学之境界,唯有我知道)。”

(15)、温八叉(亦称“温八吟”。唐诗人温庭筠别号)

(16)、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譭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曆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

(17)、樵夫执意不去三星洞,为何?怕穿帮。之前樵夫,更像一个看破红尘俗世的人,什么功名利禄与自己没多大关系。自己只要砍柴供养老母便可。可此处呢?却斤斤计较起生意。难道西牛贺洲的人,穷到必须每天打柴才能吃上饭,少一天就不行的地步吗?我想不是。樵夫之所以前后判若两人的原因便是,他本就不是樵夫,他是须菩提祖师本人。假如真是樵夫,为了生活,也会住在山下,免得路途远,错过生意。

(18)、佛教的世界观不仅有超逸的处世态度,也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突出自性的禅宗激发人自立自强,以佛禅心性论为主导,就会促生不惜牺牲的精神、不畏强权的坚定信念。再加上禅家讲随缘任运、处处是禅,那么又何必逃避社会责任呢。所以宋代大慧宗杲禅师就提倡以“忠义之心”入世,欲激励人们救***于危难之中,很多士大夫因此与之交游。

(19)、说完,便点火将疏钞烧掉了。然后礼辞崇信禅师,前往大沩山。

(20)、宣鉴禅师便默不作声,其实他心里早已有了几分敬畏,于是便决定留在那里,随师参学。

3、宣德法师

(1)、宣鉴禅师便默不作声,其实他心里早已有了几分敬畏,于是便决定留在那里,随师参学。

(2)、于是宣鉴禅师向龙潭禅师道了一声珍重,便往外走。脚刚踏出门,却又缩回来了,说道:“外面黑。”

(3)、沩山禅师准备拿拂子,宣鉴禅师一见,便大喝一声,拂袖而出。到了晚上,沩山禅师问首座和尚:“今日新到在否(今天新来那位僧人还在吗)?”首座和尚道:“当时背却法堂,著草鞋出去也。”沩山禅师道:“此子已后(以后)孤顶上盘结草庵,呵佛***祖去在!”

(4)、到了晚上,沩山禅师问首座和尚:“今日新到在否(今天新来那位僧人还在吗)?”

(5)、——摘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学记》大愿法师讲述

(6)、其实我们学佛一定要能够正确地理解,你不要去在字面上执著于文字相去看、去学,那你肯定是不能真实地了解佛陀的原意。这个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其实它讲的内容是我们遇到环境的时候要超越;而且要能够承担,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在当下一刻,不攀缘过去、未来;第三个是要转化;第四个就是要和合。超越就是不执著;承担就是不起心;转化就是不分别;和合就是不动念。

(7)、典源:◎1《五灯会元.卷一大洪报恩禅师》上堂:「如斯话会,谁是知音?直饶向一句下,千眼顿开,端的有几个是迷逢达磨!诸人要识达磨祖师么?」乃举手作捏势,曰:「达磨鼻孔在少林手里,若放开去,也从教此土西天,说黄道黑,欺胡谩汉。若不放过,不消一捏。有人要与祖师作主,便请出来与少林相见,还有么?」良久,曰「果然。」上堂,拈起拄杖曰:「昔日德山、临济1>,信手2>拈3>来,便能坐断十方4>,壁立千仞5>。直得冰河焰起,枯木花芳。诸人若也善能横担竖夯,遍问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击禅床一下。〔注解〕(1)德山临济:指德山宣鉴禅师及临济义玄禅师。(2)信手:随手。(3)拈:拈提。即禅师法,举古例来开示的意思。(4)十方:佛教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泛指各处、各界。(5)壁立千仞:形容岩壁矗立之势极高。仞,音ㄖㄣˋ,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见「壁立千仞」。◎2《五灯会元.卷一天宁齐琏禅师》长安天宁大用齐琏禅师,上堂:「清虚之理,佛祖同归。毕竟无身,圣凡一体。理则如是,满目森罗事作么生?纤尘绝际,渠侬有眼,岂在旁窥!官不容针,私通车马。若到恁么田地,始可随机受用。信手拈来,妙应无方。当风玄路,直得金针锦缝,线脚不彰。玉殿宝阶,珠帘未卷。正当此时,且道是甚么人境界?古渡秋风寒飒飒,芦花红蓼满江湾。」

(8)、白虎王(汉、魏、南北朝时对汉·荆州刺史王子香的敬称)

(9)、别人听不明白你的道理,别人对你的道理不感兴趣,你何必对他说。徒弟心不诚,师父何必苦心教。献礼物只是一种心意。

(10)、第二天,龙潭禅师升座,告诉大众说:“可中(恰好、正好)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话音刚落,宣鉴禅师便搬出《青龙疏钞》,堆在法堂前,举起火把,说道:“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11)、 鸠摩罗什(344---413年),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译出《妙法莲花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论著共74部,384卷。鸠摩罗什与真谛(499---569年)、玄奘并称为***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并称四大译经师。

(12)、龙潭禅师于是点了一支纸烛,递给宣鉴禅师。宣鉴禅师正准备伸手接,龙潭禅师忽然又将蜡烛吹灭了。

(13)、到了龙潭崇信禅师的道场,宣鉴禅师直接走进法堂,说道:“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

(14)、说完,便点火将疏钞烧掉了。然后礼辞崇信禅师,前往大沩山。

(15)、这个老太太就跟他说:“噢,这样啊,那好,法师,弟子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如果您答出来,这点心我就免费供养法师,答不出来,那对不起了,您到其他地方去买吧。”

(16)、“无住为本”,德山宣鉴禅师就是最好的公案。

(17)、原著道:“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砍柴,你自去,自去。”

(18)、老婆婆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

(19)、德山宣鉴禅师心想:这还不简单吗?我研究几十年,你能够问什么问题我答不出来?肯定答的出来。

(20)、龙牙山居遁禅师参禅很久,但自觉收效不大。为了求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决定去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在终南山,他诚恳求教,但一月多来,始终未蒙翠微禅师召见开示。

4、德山禅师的惊人语录

(1)、皇甫四杰(对明·皇甫冲、涍、汸、濂四人别称)

(2)、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3)、三藏懊悔道:“是我們怠慢了,不曾看顧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蓋天地不全,這經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應不全之奧妙也,豈人力所能與耶!”

(4)、贺梅子(亦称“贺黄梅”。宋词人贺铸的绰号)

(5)、今就是now(现在),阴就是光阴,就是time(时间).

(6)、话音刚落,宣鉴禅师便搬出《青龙疏钞》,堆在法堂前,举起火把,说道:“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通过穷尽玄思言辩,来探求佛教真理,就好比将一根毫毛置于虚空;竭尽世间的聪明学问以探求实相之妙谛,犹如投一滴水以填巨壑。这样做,徒耗时光,劳而无功)”。

(7)、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周氏子。廿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常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惟我知焉。”

(8)、唐朗州德山院宣鉴禅师说:‘我这裹,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二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点鬼簿,拭疮纸,佛是老胡***橛。’

(9)、那边哥几个拿到有字真经开开心心踏上归途,这边雷音寺里观音发现不妥。

(10)、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担《青龙疏钞》出蜀。

(11)、一日,居遁找到机会,向洞山良价禅师问道:“佛法紧要处,乞师一言。”

(12)、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做魁星,关于魁星有段传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西游记中通天河隐喻银河,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原著中通天河老鳖就是引用这段关于魁星的传说。

(13)、有一个年轻人,父亲是葡萄园园主,他就是少园主,他知道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和父亲一样成功的葡萄供应商。但那是以后的事,他想趁着目前还没有牵绊,出去走一走,闯一闯,接触一下花花绿绿的世界。

(14)、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曾说过:‘释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老僧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

(15)、有人死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孔子死了,但死的是孔子的身体,而孔子这个人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16)、宣鉴禅师来到大沩山,便挎着複子,径直走上法堂,先从西边走到东边,又从东边走到西边,然后看着方丈和尚,问道:“有么?有么?”

(17)、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佛教的禅宗高僧窥视佛理,发明了呵佛***祖禅。

(18)、弃瓢翁(亦称“弃瓢叟”。尧时隐士许由别称)

(19)、老太太就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到底要点哪一个心呢?”

(20)、唐武宗灭法的时候,宣鉴禅师曾一度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

5、常德宣鉴禅寺有多少出家师父

(1)、可事实是,樵夫依然是樵夫。为何?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樵夫,此樵夫为须菩提祖师本人。此处的“八九岁才知人事”说的是须菩提祖师自己天赋异禀,而非他人。

(2)、死了有什么可喜的?这个问题不禁让我们思考什么是死?

(3)、如来说无字真经也是好东西,其实就是强调相信的重要性,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儒家的仁,佛家的慈,道家的善,都在一念之间,不必非到书里去找。取经路上孙悟空多次为唐僧讲解多心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取经路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就在心里。

(4)、我相信神仙能掐会算,但童子说了,“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很显然,须菩提祖师非常仓促的让童子去开门。他那样的洞察力,至于这么仓促吗?不至于。假如樵夫不是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应该早就算到有灵猴来学道,可事实却是很仓促的命童子开门。造成此种局面的唯一合理解释便是,孙悟空别了樵夫之后,化身樵夫的须菩提祖师一路跟随孙悟空,怕孙悟空走错了路。等孙悟空临近山门时,他才回到自己的真身,然后下榻,没等说原因,便让童子开门,以此让孙悟空觉得须菩提祖师了不起。

(5)、原著道:“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甚么神仙话?猴王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

(6)、宣鉴禅师羞愧得连头也不敢抬,挑起担子,径直上龙潭山去了。

(7)、第二句:即便这妄念得以实现,它也不可能真正属于自己;

(8)、“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其实这个悟入心性,大家说,“哎呀,这个参禅,这个觉悟自性,这个是很高妙的事情,很难的事情。”祖师告诉我们,其实一点都不难,唯嫌拣择。就怕你去起分别、起执著、起贪爱和瞋恨。我们如果能够去掉这些主观加上去的这些执著、分别,就洞然明白。

(9)、宣鉴禅师道:“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10)、龙潭禅师一听,遂欠身道:“子亲到龙潭。”

(11)、唐僧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转世,其实就是二弟,其实就是阿难。

(12)、一天晚上,宣鉴禅师侍立次,龙潭禅师道:“更深,何不下去?”

(13)、 法显,法显(334~420年),东亚高僧,谷姓龚,司州平阳郡沙门人,是***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高僧。3岁出家,20岁受大戒。为求取佛律,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39年)自长安出发,西渡流沙,越葱岭至天竺求法,先后于北、西、中、东天竺获《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部律》、《萨婆多部抄律》、《杂阿毗昙心论》等梵本。

(14)、六祖大师开示我们开悟的法门,就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个方面我来讲一下。

(15)、在去澧阳的路上,有一天,宣鉴禅师遇见一位老婆婆在龙潭山山脚下的一处路口卖烧饼。一个多月来,宣鉴禅师天天挑着担子赶路,此时已经是很累了。于是他便在老婆婆的饼摊前停下来,放下担子歇息一下,顺便准备买一些点心充饥。老婆婆指着他的担子问:“这个是甚么文字?”

(16)、德山宣鉴是个善于“呵佛***祖”的人,但他的精神宗旨与达摩初至***时提出的“廊然无圣”是一致的。其目的是想告诫学众:参禅首先要要敢于肯定自身价值、建立个人自信,不盲信他言与缥缈之物,对偶像如神佛的参拜恰恰正在此列。自修、自悟、自证才能自身成佛,于外物却是没太大干系的。

(17)、禅宗传承下来的慧能,让***人知道佛教不是来自外界,比如众生的佛教性质。佛陀的心知道佛陀不是来自外面,并且认为佛教不是来自外面的。慧能指出佛陀就在那里,佛教的实现已经成为一种佛教研究。一方面,它简化了繁琐的佛教,另一方面,它使佛教从印度***引入。因此,他被视为禅的真正继承者。

(18)、当时唐代的禅宗有两个说法,一曰“临济喝”,二则“德山棒”。“德山棒”之名尤在“临济喝”之上,而我们如今所说的“当头棒喝”最初便源于德山和尚的棒与临济僧的喝,而黄檗禅师的“僧便喝,师便打”也恰好与二者息息相关。

(19)、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布。传经大会的故事恰好发生在乞巧节。

(20)、洞山良价禅师告诉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时候再向你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