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简介及生平精选句子74句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散文集

1、作家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1)、我看过颜先生诗集《湘西短笛》、散文集《沈从文之谜》,还有,他和我熟知的汪承栋先生,共同担任过电视连续剧《野火》编剧……

(2)、我还知道,十年前,安徽省文联和合肥市委宣传部及“四姐妹”家乡肥西县委县政府,联合在三河镇举行了沈从文作品研讨会。

(3)、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4)、代表作:《人间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翠文谈》、《大淖记事》、《受戒》、《异秉》等

(5)、构成“湘西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元素,“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文明病的对照。

(6)、但行程太紧,我的肥西之行,只好留给下次了。

(7)、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8)、此散文集是凌宇所选《沈从文集》中的一卷,包括《湘行散记》等散文,均为沈从文先生创作成熟期的作品。沈从文(1902年—1988年),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D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9)、02 思想特色它写出了湘西所承受的历史重负和乡民生命的沉重尽管湘西僻远蛮荒,但历代的统治者并不因之而放松辖治。他们政治上采取歧视、苛扰的政策,经济上横征暴敛,尤其是近代以来湘川黔军阀的争权夺利,割据纷争,使湘西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这片净土因之背上了历史重负。

(10)、沈从文在《边城》中以撑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尽管故事线索并行交错,但其脉络十分清晰,使得小说的情节更生动、丰富。小说沈从文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如描写茶峒这个地方时,作者用“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子。(7)”等语言,使作品整体显现出平和、恬谈、优美,像一首婉转动人的甜美的散文诗,处处洋溢着诗的意境和韵味,潇洒飘逸,俏丽多姿。

(1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12)、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3)、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14)、作者曾亲眼目睹下水船的水手被激流吞没的情景,学艺混饭吃的小水手万一淹死了,“船主方面写得有字据,生死家长不能过问。一烧几百纸钱,手续便清楚了。”这些“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他写道:“在能用气力时,这些人就毫不吝惜气力打发了每个日子,人老了,或大六月发痧下痢,躺在空船里或太阳下死掉了,一生也就算完事了。这条河中至少有十万个这样过日子的人。”水手们喜怒哀乐无人关心,生老病死一听天命。表面上,水手们行船、斗嘴、打架,还可以上岸找相好的耍乐子,生活过得无优无虑,态意洒脱快活,可长期单调沉闷的水上生活又使他们变得无聊、麻木、暴躁、喜怒无常,相反相成的性格,正反映出他们生存状态的严重,心灵的苦痛和精神世界的危机。

(15)、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16)、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17)、“好,好,好,这是好事。”刘教授笑呵呵地说,

(18)、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

(19)、对于50年代的情况,重点掌握王瑶的文学史研究。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观点虽然现在看来已经陈腐不堪,但在当时仅仅是提一提沈从文的名字也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更何况他竟然还敢于肯定他的“文字是优美的”。其实,即使是其它的一些批判性的话语,也是很有一点技巧的,特别是诸如“以趣味为中心”、“原始性的野蛮的力量”、“幻想”、“对过去的时代寄予了一些怀恋”等,对于钟爱文学的读者来说,都是具有诱惑力的字眼。

(20)、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2、沈从文简介及生平

(1)、小说集: 《老实人》、《从文小说习作选》、《边城》、《长河》、《神巫之爱》、《月下小景》、《主妇集》、《龙朱》、《八骏图》、《萧萧》、《旅店及其他》、《新与旧》、《石子船》、《如蕤集》、《黑凤集》、《阿丽思中国游记》、《三三》、《街》、《虎雏》、《雪晴》、《阿黑小史》、《春灯集》、《蜜柑》、《雨后及其他》。

(2)、另一方面,对于傩送的碾坊故事却是通过人们的议论而呈现的,碾坊第一次出现作者安排在端午节老船夫和熟人的谈话中,为下文翠翠所听到的有碾坊作嫁妆的团长女儿做铺垫,让后面议论出现傩送的婚事在碾坊和渡船的选择顺理成章。

(3)、颜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长在屋檐上的瓜秧》、《悲歌一曲》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创作一等奖。

(4)、在《湘西·辰溪的煤》中,沈从文写道“富源虽在本地,到处都是穷人。”有“小重庆”之称的湘西中心洪江即为湘黔军阀反复争夺之地,而每次争斗,都使许多无辜生灵惨遭涂炭。

(5)、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6)、(5)登堂入室。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它》等。

(7)、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8)、沈从文则不同。他对现实生活的困难似乎不怎么关心,仍旧沉迷在感情之中—对张兆和的思念、怀疑、惶恐、焦虑,各种感情交织一起。他认为,张兆和有多次离开北京去与他相会的机会,但总是“迁延游移”,故意错过。

(9)、①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次数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最好年龄的人

(10)、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1)、小说集  《老实人》、《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雪晴》、《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街》、《萧萧》、《三三》等。

(12)、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13)、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14)、城市和乡村的连接点是“石子船”,通过“石子船”上的船主、拦头、散弟兄等几个人的生活为线索,透视社会和政局的变化,船主听到传闻说|某某d在康村,他心里不时想到自己存在老姑母处的钱,担心自己的钱被弄走,心里忐忑不安,做什么事也不踏实。

(15)、《沈从文散文集》是2008年10月1日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沈从文。

(16)、萧萧在这时表现出的勇气让人佩服。她先是找花狗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想到城里去,想到用药来解决。当那个“无主意”又无责任心的花狗溜了以后,萧萧想到以死来解决,她去庙里吃香灰,到溪里喝冷水,但她毕竟年纪太小,“舍不得死”,“她还很高兴活下去,愿意活下去”,她还想到逃走,她“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但没有动身,就被家里人发觉了。”萧萧的勇于承担,显示了萧萧刚强的一面,尤其是萧萧想逃走,这的确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也是一个根本的办法。它至少说明,妇女在面临自己命运选择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是能够改变自己的现状更好地更为独立地活下去,而不应采取消极的忍受和盲目地以死抗争。

(17)、沈从文将人物美和人情美表现到每一位边城的子民身上。作者在《边城·题记》中说“他们是真正的、诚美的,生活有些方面极为伟大,有些方面又极为平凡,性格有些方面极为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更老老实实地写下去。”所以在小说中有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船总顺顺,即使他认为翠翠与大儿子的死密切相关,但在她无依无靠的情况下,仍愿意将她带到家中;有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取代了爷爷,承担起了他认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有豁达大度的哥哥天保,在明知自己的歌声不如弟弟的情况下也欣然“应战”,在了解到弟弟的心事后,选择成全弟弟,外出闯滩,却遇难;有为爱痴狂的“岳云”傩送,为了翠翠可以不要碾坊只要渡船,但却因哥哥的死悲痛不已,最终选择了离开;“甚至在那里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的绅士还更可信任。”

(18)、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们需注意的是,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19)、沈从文(1902/12/28~1988/5/10)

(20)、对于80年代的情况,重点掌握凌宇对沈从文文体研究的意义。凌宇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不仅结束了人们在沈从文研究中过于纠缠于作家的思想价值的倾向,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发掘了沈从文作品的审美价值,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那些在现代文学史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家和流派的认识。

3、沈从文简介及作品散文集小说

(1)、为了应付经济危机,他只得租一间由储煤室改成的小屋,名之曰:“窄而霉小斋。”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向报社投稿,因没有名气,又没有名家提携,没人愿意发表。穷困潦倒之际,他给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郁达夫接到信后,顶着鹅毛大雪去“窄而霉小斋”会见了向他求助却素不相识的文学青年,请他到饭馆饱食了一顿。

(2)、84岁的龙朱先生回信,说他人老了,很多事不记得了,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已出版的很多……

(3)、家文先生年龄比我父母都大,按湘西风俗,该叫他伯伯。

(4)、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5)、柳总说,很好。得知我还没有到过安徽,便特邀我同行。

(6)、(6)锋芒毕露。1933年5月,丁玲被捕后失踪,引起文坛瞩目。两个月后,当人们快要忘记丁玲时,沈从文发表了《记丁玲女士》一文。同年9月,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同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起著名的“京海之争”。这一年他还出版有中篇小说《一个母亲》,短篇小说集《阿黑小史》、《慷慨的王子》和《月下小景》等,并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

(7)、(3)进京求学。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8)、对于30年代的情况,重点掌握苏雪林和刘西渭的研究。苏雪林的文学批评素以刻薄著称,但她的《沈从文论》很敏锐地看到了作家的理想,她因不屑作家“玩手法”而对沈从文评价不高,主要还在于她与作家的距离太近,既无法看到作家的创作全貌,也很难预测到那种富有单纯的美的文体会由此形成一个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而刘西渭(李健吾)与沈从文同是京派作家,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以及各种套路都一清二楚,因此,即使是随意点评也八九不离十。

(9)、但是,由于萧萧和小丈夫的年龄相差太大了,已是青春期的萧萧亭亭玉立,自然成长的萧萧无意吸引了异性的注意,家里的长工花狗对萧萧有了非分之想,就这样,在花狗的一次次挑逗勾引下,依然懵懂无知的萧萧失了身。做了错事又害怕承担责任的花狗一走了之,留下萧萧独自承担不幸。萧萧虽然是在茫然无知中犯下了错误,但这样的错误在当时罪不容恕,属于弥天大错。于是萧萧的错误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是“沉潭”还是“发卖”?人们在决定对萧萧的处罚。但不管什么样的处罚,在当时看来都不为过。但“伯父不忍把萧萧沉潭”,萧萧只有等待嫁作二路亲了。萧萧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萧萧拉着伯父衣角不放,只是幽幽地哭。伯父摇了一会头,一句话不说,仍然走了。”这就是萧萧形象的典型代表性。

(10)、当时的社会正是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衣冠社会”,他发现那些本不该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已经入侵到质朴、勤俭的农村,他想通过这种“理想化”的表现重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为民族文化重新注入美德和活力,让我们的社会不再一天天堕落下去。

(11)、是沈从文先生为丁玲女士所写的一部传记,一九三四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良友文学丛书”第十种。

(12)、以煤工、水手、妓女为代表的下层人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家园的荒凉,正展现出牧歌情调掩蔽下湘西社会现实严酷的一面。

(13)、张家的姐妹对沈从文都很友善,“五弟寰和还从他每月二元的零用钱中拿出钱来买瓶汽水,沈从文大为感动,当下许五弟:"我写些故事给你读。"后来写了《月下小景》,每篇都附有"给张小五"字样”。沈从文的感动叫人微微心酸,不过是一瓶汽水,他却是这样受宠若惊,铭刻于心。

(14)、作品还多次写到部队开到邻地邻省“就食”苛索鱼肉百姓之事,它直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为避兵役,为求生存,许多人铤而走险,上山落草。更兼湘西民性强悍,喜欢械斗和仇杀,《湘西·沅水上游的几个县分》中写着:“强梁好事者既容易生事,循良的为生存也就力图自卫。”社会治安就更趋恶化。

(15)、张兆和写于1995年8月的《后记》更是二人感情不和谐的有力证据:“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16)、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17)、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 “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18)、《山鬼》 ・《阿黑小史》 ・《雨后及其他》 ・《入伍后》 ・《老实人》 ・《蜜柑小说集》 ・《鸭子》 ・《边城》 ・《篁君日记》 ・《在别一个国度里》 ・《水云集(散文集)》 ・《新景与旧谊(散文集)》 ・《非梦集(散文集)》 ・《怯步集(散文集)》

(19)、来自乡下的沈从文,虽然进了城,但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他的生命、情感,全都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而这些,成了他灵感的源泉。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20)、他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终于,他还是回到了故乡,归葬在了湘西灵秀的山水里。他坟地的对面是一片悬崖,崖上蓬勃生长着大丛的虎耳草,《边城》里的翠翠,只有在梦中才能摘到。他爱过的“那个正当年的人”,便似那悬崖上的虎耳草,这一生他没有摘到,于是,他将生生世世守望她。

4、沈从文简介及生平事迹

(1)、有意思的是,我那时候在长沙锅炉厂工作,他在酒厂的锅炉房上班。他烧的锅炉,就是我们厂生产的。

(2)、《唐宋铜镜》是1958年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编者是沈从文。图册选编了唐、宋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铜镜图片931幅,同时,自战国到隋代有代表性的铜镜和唐、宋各代铜镜的摹绘图与拓片,也选编了72幅,作为附录。书前有《题记》一篇。

(3)、(7)辗转流徙。与茅盾等许多作家一样,沈从文的生活也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发生急剧的动荡。1937年8月,随清华、北大、南开等大学南下,经天津、烟台、济南、南京、武汉、长沙,又回到湘西,再经沅陵、贵州到昆明,先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副教授、联大北京大学教授,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继续任北大教授,并参加编辑了《大公报》、《益世报》、《平明日报》等四种报刊的文学副刊。在这期间,仍然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一个妇人的日记》、《长河》,短篇小说集《主妇集》、《绅士的太太》、《如蕤》(与《如蕤集》篇目有所不同)、《春灯集》、《黑凤集》,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昆明冬景》,以及杂文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4)、之后胡适写信给沈从文:“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可是,胡适的劝导没能改变什么,沈从文依然一封接一封写着信。

(5)、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10)

(6)、01 内容特色:展现湘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历史习惯和民事哀乐沈从文于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行伍家庭。十五岁时便参加了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辗转生活了五年,获得了社会状况的丰富认识。1922年他来到新文化的摇篮北京。

(7)、水,能粘合最卑微的人生;水,又能幻化出绚丽的云霞……

(8)、1949年秋,被送入中央革命大学研究班学习,的改行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参与了《中国历史图谱》的编写,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另古代服饰研究》,1969年被送入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看菜园子,1971的获准回京,1978年“文革”结束后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0年曾赴美讲学。1988年逝世于北京。

(9)、还没有等老人请,自称从湘西来的青年,急忙收起还在滴水的雨伞,很快又卸下肩上鼓鼓囊囊的提包,侧身一挤,便进了房来。

(10)、三三的未来更为渺茫,她只是得到了白脸男人的夸奖,只是母亲想让她嫁个城里人的一相情愿。萧萧的思想却与她们不同,她向往新生活,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特别是对人们普遍不能理解的“女学生”问题上,萧萧与别人态度不同。由于当地人对女学生不能理解,女学生的装扮和行为在老百姓看来滑稽可笑,因而女学生也成了当地人嘲笑的对象。萧萧虽然对女学生也不甚了解,但她心里却有一种隐隐的渴望,对女学生有一种好奇的崇拜。所以,当爷爷他们拿女学生来取笑萧萧的时候,萧萧却是很勇敢地说“做就做,我不怕”,从此对女学生怀着一种好奇的关注。“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并且对祖父说“祖爹,明天有女学生过路,你喊我,我要看看。”“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

(11)、水启迪了沈从文,水造就了沈从文,水,也许就是沈从文。

(12)、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那天,因为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急促的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北大校长胡适耳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6)

(13)、萧萧对做女学生,心中也有一种朦胧的期待。当听祖父说“萧萧你也把辫子剪去好自由”时,萧萧“虽不把祖父笑话认真”,可是,“她到水边去,必用手捏着辫子梢梢,设想没有辫子的那种神气,那点趣味。”萧萧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极其自然和率真的,萧萧就是一个自然状态之下的最具生命活力的自然人。

(14)、我说年前就写了篇北京印象:访沈从文住过的酉西会馆,在个人自媒体及各大网上,人气都不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