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诗人席勒写的诗有哪些精选句子104句

德国诗人席勒写的诗

1、德国诗人席勒的名言

(1)、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而为人所知。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3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2)、经典悦读(167)|毛姆: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经典悦读(166)|林语堂:论读书

(3)、经典悦读(181)|卡夫卡:箴言录——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4)、经典悦读(267)|萧红:小城三月(短篇小说)

(5)、经典悦读(216)|纳撒尼尔·霍桑:威克菲尔德(短篇小说)

(6)、经典悦读(200)|曼德尔施塔姆:词与文化

(7)、胡桑,1981年生于浙江省德清县。2007年-2008年任教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2012-2013年为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同济大学哲学博士(2014)。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2019)。著有诗集《赋形者》(2014)。诗学论文集《隔渊望着人们》(2016)。散文集《在孟溪那边》(2017)。译著有《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014)、《染匠之手》(奥登,2018)、《生活研究:罗伯特·洛威尔诗选》(2019)等。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8)、席勒于1803年对《AndieFreude》进行修改,删减了部分词句,贝多芬在第九号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所使用的歌词,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dieFreude》为基础。

(9)、经典悦读(112)|漠月:放羊的女人(短篇小说)

(10)、经典悦读(287)|安妮·鲁普:断背山(短篇小说)

(11)、经典悦读(158)|三岛由纪夫:青春的种种问题,都是出自精神和肉体的不平衡

(12)、经典悦读(299)|爱伦·坡:厄舍府之倒塌(短篇小说)

(13)、经典悦读(172)|保罗·策兰诗选:“我的眼移落在我爱人的性上”

(14)、《欢乐颂》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15)、弟兄们,在那星空上界,一定住着个慈爱的父亲。

(16)、《欢乐颂》,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andie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17)、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拥有的东西。—席勒

(18)、她给受苦者指点迷津,引向道德的陡峭的高峰。

(19)、经典悦读(92)|卡夫卡诗选:我触及什么,什么就破碎

(20)、经典悦读(187)|张学东:献给底层最大的恩惠与怜悯——重读《马可瓦多逛超级市场》

2、德国诗人席勒写的诗有哪些

(1)、经典悦读(137)|徐贲:说真话得先让人说话

(2)、经典悦读(281)|赫尔曼·麦尔维尔:避雷针推销员(短篇小说)

(3)、↗ 读诗|唐不遇:历史——致弱冠之年的你们

(4)、经典悦读(97)|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节选)

(5)、沐浴在这种自由、平等、友爱的美好氛围中,席勒灵感突发,创造了一首闻名世界,充满博爱与包容的颂歌——《欢乐..颂》。这首诗歌饱含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并呼唤人们保持勇气,追求美好生活。克尔纳是为这首诗谱曲的第一人,而30年后,尝遍生活苦难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将《欢乐颂》作为第九交响乐的收场合唱。《欢乐颂》因而在世界更加闻名。

(6)、MusseinlieberVaterwohnen.

(7)、经典悦读(265)|史铁生:命若琴弦(短篇小说)

(8)、经典悦读(297)|托尔斯泰:舞会之后(短篇小说)

(9)、经典悦读(230)|川端康成:花未眠(散文)

(10)、Freude,schönerGötterfunken

(11)、经典悦读(142)|加缪:每个人身上都有鼠疫

(12)、法律永远不会产生伟大人物,只有自由才能造成巨人和英雄。——德.席勒

(13)、天仙啊,我们意气风发,走出你的神圣的殿堂。

(14)、经典悦读(65)|布宁:轻轻的呼吸(短篇小说)

(15)、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

(16)、她赐给我们亲吻和酒宴,一个刎颈之交的知己;

(17)、经典悦读(12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节选)

(18)、经典悦读(132)|朱光潜:“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19)、1785年10月的一天,在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

(20)、1784年6月初,正当席勒在曼海姆为生计发愁,为理想受挫郁闷时,他收到了一封来自4名“追星族”的信。其中一位名为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克尔纳。这位先生思想活跃,慷慨大方,是席勒一生的挚友加经济赞助人。在多次书信往来中,席勒受邀前往莱比锡,之后又跟随他们去往德累斯顿。

3、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为歌词

(1)、经典悦读(225)|契诃夫:《万卡》(短篇小说)

(2)、经过《强盗》及其他优秀剧作的诞生,席勒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但他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且经常身患疾病。而为了获得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拖着病体继续创作,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经典悦读•双节特辑(257)|月亮的悲悯此刻有何意义?

(4)、经典悦读(106)|今夕何夕见良人,佳期如梦深相吻

(5)、经典悦读(243)|杰姆逊:蒙克的《叫喊》·沃霍尔的政治意义

(6)、经典悦读(160)|海子诗论选读:“太阳一直轰轰烈烈地活在葬礼上”

(7)、他的作品受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8)、经典悦读(111)|张贤亮:灵与肉(短篇小说)

(9)、经典悦读(283)|托马斯·曼:饥饿的人们(短篇小说)

(10)、经典悦读(252)|张承志:北方的河(上)

(11)、经典悦读(236)|舍伍德·安德森:手(短篇小说)

(12)、在阳光闪烁的信仰山头,可看到她的大旗在飘动,

(13)、经典悦读(86)|勒内·夏尔:修普诺斯散记

(14)、在席勒的肖像作品中人物多是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的诡异而激烈的画面令人震撼,体现出一战前人们在意识末日降至时对自身的不惑与痛苦的挣扎情感。

(15)、经典悦读(244)|奥尔特加:艺术的非人化

(16)、经典悦读(78)|安详灵魂的诗与思——郭文斌乡土小说简论

(17)、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18)、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他8岁开始登台演出,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1792年,他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包括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

(19)、经典悦读(136)|阿兰·德波顿:当代新闻粉碎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0)、MusseinlieberVaterwohnen.

4、德国诗人席勒的著名美学著作是

(1)、经典悦读(96)|我们都充满偏见地爱着他——塞尔努达阅读札记

(2)、DeineZauberbindenwieder

(3)、经典悦读(231)|爱伦·坡:人群中的人(短篇小说)

(4)、经典悦读(269)|王蒙:春之声(短篇小说)

(5)、经典悦读(271)|麦克尤恩:立体几何(短篇小说)

(6)、经典悦读(58)|史铁生:我与地坛(散文)

(7)、经典悦读(302)|卡佛:洗澡(短篇小说)

(8)、(作者简介)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的一部经典名著,也是现代性美学批判的首本著作,它主张用艺术取代宗教而成为一种交往形式,强调交往理性将在未来“审美国度”中得以实现,这就建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今天,我们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温此书,可以再次感悟到他充满浪漫精神的美学指向、他对现代性的潜在危机的忧虑。席勒这些博大精深意味隽永的思想,强有力地棒喝着我们这些忙碌又盲目的当代人。

(9)、经典悦读(139)|每一支歌,都是爱情的遗物(诗14首)

(10)、作词: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11)、经典悦读(138)|这是人们都说起的一天(诗10首)

(12)、ÜberSternenmusserwohnen.

(13)、经典悦读(304)|罗萨:那边的小姑娘(短篇小说)

(14)、经典悦读(273)|加西亚·马尔克斯:光恰似水(短篇小说)

(15)、经典悦读(277)|米沃什:给布罗茨基作注

(16)、经典悦读(259)|卡尔维诺:市政府的鸽子(短篇小说)

(17)、经典悦读(280)|井上荒野:不能回来的猫(短篇小说)

(18)、学校实行严密的监视制度,阻止学生们接触新的思想。然而追逐自由的灵魂是无法被囚禁的。冒着巨大的风险,席勒与几位朋友一起暗中组建了“反对派诗歌俱乐部”,且一直未被发现。而此时的德国又爆发了崇尚自由与自然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军事学院的雅各布·阿贝尔教授把当时德国流传的重要作品,如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介绍给了席勒。这位令人尊敬的教授是席勒黑暗学校生活的一束光,为席勒打开了通往光亮世界的大门,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9)、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寻求自然。在前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素朴的诗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感伤的诗人。诗的精神是不朽的,它也不会从人性之中消失。除非人性本身消失了,或者人作为人的能力消失了,诗的精神才会消失。实际上,人虽然由于想象和理解的自由,而离开了素朴,离开了真理,离开了自然的必然性,然而,不仅有一条经常敞开着的路,让他回到自然,并且有一种强有力而又不可摧毁的本能,道德的本能,不断地把他拉回自然;正是诗的能力以最亲密的关系和这一本能结合在一起。因此,人一经告别了自然,并不就丧失诗的能力,而只不过是这种能力向着另一方向活动罢了。即使在现在,自然仍然是燃烧和温暖诗人灵魂的唯一火焰。唯有从自然,它才得到它全部的力量;也唯有向着自然,它才在人为地追求文化的人当中发出声音。任何其他表现诗的活动的形式,都是和诗的精神相距甚远的。……只要当人还处在纯粹的自然(我是说纯粹的自然,而不是说生糙的自然)的状态时,他整个的人活动着,有如一个素朴的感谢统一体,有如一个和谐的整体。感性和理性,感受能力和自发的主动能力,都还没用从各自的功能上被分割开来,更不用说,它们之间还没用相互的矛盾。这时,人的感觉不是偶然性的那种无定形的游戏,人的思想也不是想象力的一种空洞的游戏,毫无意义。他的感觉出发于必然的规律;他的思想出发于现实。但是,当人进入了文明状态,人工已经把他加以陶冶,存在于他内部的这种感觉上的和谐就没有了,并且从此以后,他只能够把自己显示为一种道德上的统也就是说,向往着统一。前一种状态中事实上所存在的和谐,思想和感觉的和谐,现在只能存在于一种理想的状态中了,它不再内在于他,而是外在于他;它只是作为一个思想的概念而存在,他必须开始在他的自身里面去实现它;它不再是事实,不再是他生活中的现实了。现在,让文明谈一下诗的观念,那无非是尽可能完善地表现人性。将这一观念应用到前面所说的两种状态,我们就会被引向这样的推论:一方面,在自然的素朴状态中,由于人的全部能力作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发生作用,结果,人的全部天性就在现实的本身中表现出来,诗人的任务必然是尽可能完善地摹仿现实。反之,在文明的状态中,由于人的天性这种和谐的竞争只不过是一个观念,诗人的任务就必然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者是表现理想。实际上,一般说来,诗的天才也只有通过这两条道路,才能显示它自己。它们之间的重大差别是十分明显的,然而,纵使它们及其相反,却有一个较高的观念包蕴了它们二者,如果这个观念是与人性那个观念相一致的话,这也不足为怪。 ……如果文明只把现代诗人和古代诗人,不根据他们所可能采取的偶然形式,而根据他们的精神,加以比较,我们将会易于相信这一想法所含的真理。古代诗人打动我们的是自然,是感觉的真实,是活生生的当前现实;近代诗人却是通过观念的媒介来打动我们。  ………… 因为素朴的诗人满足于素朴的自然和感觉,满足于摹仿现实世界,所以就他的主题而论,他只能有一种单一的关系;在处理主题的方式上,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素朴的诗产生不同的印象,——当然,我所说的不是与主题的性质相关联的印象,而只是依存于诗歌手法的那些印象——这种不同印象的全部差别也只在程度方面。这里,只有一种感觉的方式,而差异只在于感觉的由多到少;甚至外部形式的多样变化,也并不改变审美印象的实质。无论形式是抒情诗或史诗的,戏剧的或描述的,我们所得到的印象可以较强或较弱,但是,如果我们撇开主题的性质不谈,我们的感受都将京城是一样的。我们所敬仰到的感情是绝对地同一的:它完全从一个单一的和同一的因素出发,以致我们很难加以区分。甚至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差异,在这里都不会产生任何分歧,因为素朴诗的一个特点,正在于它的起源和效果都具有严格的一致性。感伤诗就完全不同了。感伤诗人沉思客观事物对他所产生的印象;只有在这一沉思的基础上,方才奠定了他的诗歌的力量。结果是感伤诗人京城都要关心两种相反的力量,有表现客观事物和感受它们的两种方式;也就是,现实的或有限的,以及理性的或无限的;它所黄芪的混杂感情,将经常证明这一来源的二重性。因此,感伤诗由于容许了一个以上的原则,就需要知道谁将在诗人身上占主导地位;在他的感情中,以及在他所表现的客观事物方面,谁将占主导地位。这就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于是,一个新的课题被提出来了:诗人是把他自己附丽于现实呢?还是附丽于理想?是把现实作为反感和嫌恶的对象而附丽呢?还是把理想作为向往的对象而附丽?因此,每个诗人在处理同一主题时,他或者是讽刺的,或者是哀伤的——这只是大概而言,以后将详论。在这两种感情方式中,每一个感伤诗人都必然会附丽于这一种或那一种。   …………自然给予素朴诗人一种恩惠,他经常都是以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去行动,随时都是同一的、完满的,并把人性最高的价值在现实世界中予以再现。反之,自然给予感伤诗人的却是一种强大的能力,或者毋宁说自然把一种热烈的感情印在他身上:这就是要代替抽象给他摧毁了的那种初次的统要在他身上完成人性,要从一个有限的状态走入一个无限的状态。素朴诗人和感伤诗人都企图充分表现人性,否则他们就不是诗人;但是比起感伤诗人来,素朴诗人经常具有感觉的真实这一优越性,从而把感伤诗人所只能向往的东西,当作一个现实的事实。这一点,每个人读素朴的诗而感到快乐时,都会体验到。这里,我们感到人的各种能力都被投入活动中区,不感到空虚;我们有了统一的感觉,对我们所经验的事物,并不加以区分;我们既享受到我们的精神活动,也享受到我们的感谢生活的丰富性。感伤诗人所引起的心情,却十分不同了,在这里,我们只是感到一种活跃的向往之情,要在我们身上产生一种在素朴的情况下所有的意识和现实之间的和谐;使我们自己成为一个单一而又同一的整体;把人性的观念在我们自身全部实现出来。因此,在这里,精神完全处在运动中,紧张中,徘徊于相反的感情中;至于在此以前,则是宁静而平息的、自身和谐的、得到充分满足的。然而,如果素朴诗人在现实性方面优越于感伤诗人,如果使感伤诗人只对之引起强烈冲动的事物,乃是生存于现实之中,那么,作为弥补,感伤诗人却有大大胜过素朴诗人的地方。他处在这样一种地位,能给这一种冲动提供一个比他的对手所能提供的更为伟大的目的,而且这也是他所能够提供的唯一目的。我们都知道,所以的现实都要低于理想,所以存在的事物都有种种限制,而思想却是无限的。处于感觉的现实中的每一种事物都要受到这一限制,因此对朴素诗人来说,这一限制是一种不利。至于理想方面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自由,对于感伤诗人来说,却是有利的。没有疑问,欠着完成他的目的,但这一目的是有限的;后者,我承认,没有全部完成他的目的,但他的目的是无限的。此地,我想诉之于经验。素朴诗人把我们安排再一种心境当中,从那里我们愉快地走向现实生活和现实事物。可是,另一方面,感伤诗人除少数时刻外,却经常会使我们讨厌现实生活。这就是因为无限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的心灵扩大到它的自然限度之外,以致它在感观世界中找不到任何事物可以充分发挥它的能力。我们宁可回到对于自身的冥想中,在这里,我们会给这个觉醒了的、向往理想世界的冲动,找到营养。至于在素朴诗人那里,我们则要努力从我们自身向外流露,并引向着这一方面;素朴的诗则为生活的景象所激动,它把我们带回到生活中去。蒋孔阳译,伍蠡甫校(根据英译本《席勒美学和哲学论文集》,乔治•贝尔父子公司,1910年版)

(20)、把世界大钟的齿轮推动,她从幼芽里催发花枝,

5、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

(1)、陈平原:人文学没落是不争的事实,学者不该成深宫怨妇

(2)、天仙啊,我们意气风发,走出你的神圣的殿堂。

(3)、弟兄们,在那星空上界,一定住着个慈爱的父亲。

(4)、经典悦读(117)|阿甘本:何为同时代人?

(5)、经典悦读(234)|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梦游症患者(短篇小说)

(6)、聚居寰宇的芸芸众生,你们对同情要知道尊重,

(7)、经典悦读(237)|卡夫卡:变形记(短篇小说)

(8)、经典悦读(150)|金农:百岁春秋,一生欢喜,果然萱草可忘忧

(9)、经典悦读(63)|朱光潜:谈诗与趣味的培养

(10)、《欢乐颂》,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andie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

(11)、经典悦读(179)|写给母亲的诗|| 每一个妈妈都在回想一首摇篮曲,但总有一首挽歌飘过其中(10首)

(12)、经典悦读(151)| 如今乌雷离世,“行为艺术教母”阿布拉莫维奇将何如?那次艺术与爱的经典凝视,依然让人动容

(13)、经典悦读(79)|“错位”的文本与意义的多元呈现——电影《清水里的刀子》观感

(14)、经典悦读(294)|卡尔维诺:像狗一样睡觉(短篇小说)

(15)、经典悦读(183)|阿兰·巴迪欧:当代艺术的十五个命题

(16)、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1=F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17)、经典悦读(165)|四月诗选: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

(18)、Seidumschlungen,Millionen!

(19)、经典悦读(105)|电影《红花绿叶》全国公映|“哪怕是一个残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20)、经典悦读(91)|“六一”特辑: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1)、真理决不会因为有人不承认它而感到苦恼。——(德国)席勒

(2)、经典悦读(202)|米兰·昆德拉:搭车游戏

(3)、经典悦读(194)|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4)、经典悦读(199)|自画像的“那喀索斯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