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家训精选句子142句

中国最有名的家训

1、中国十大家训排名

(1)、贫穷并不是羞耻的事情,可羞的是贫穷却没有志向;低贱并不会让人觉得可恶,可恶的是低贱却又没有能力。

(2)、高攀龙《高氏家训》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赏析:高攀龙(1562年-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d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高子遗书·家训》言简意赅,影响较大。

(3)、    什么是家训?     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也有着密切联系。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国法家法,严格遵守;同族和睦,闾里友好;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合乎礼教,以正名分;尊祖敬宗,规范祭祀;修身齐家,约束言行。家训,说白了就是以前的家庭的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 

(4)、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以志为根。即以全家安乐为己任,造福一家。

(5)、(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6)、家长及时来辅导,莫让晚生伤心躯。 婚前重在防心计,洁身自好不可摧。

(7)、家训与家庭成员的生活环境、状态和职业生涯发展、变更有密切关系;更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发展有着重要联系!

(8)、(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

(9)、    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10)、陈郡谢氏一直以孝悌之精神治家,用以激发人性中本就有的善良和慈爱,也能让后代子孙找到振兴家族的责任感,所以宗族中有很多舍身奉亲、悌于宗族的事例。

(11)、谢蔺“五岁时,父未食,乳媪欲令先饭,蔺终不进”,“及丁父忧,昼夜号痛,毁瘠骨立,母阮氏常自守视譬抑之”。母后遇乱而卒,蔺“号痛呕血,气绝久之,水浆不入口。每哭,眼耳口鼻皆血流,终月余日,因夜临而卒”。

(12)、赏析: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13)、小孩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

(14)、孝还要顺,即接受父母的言教,让父母安乐。即使父母明显是错的,也不当面顶撞。

(15)、(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16)、友恭之道斯合意,无别你我不妒嫉。 若为财产起阋墙,听任教唆燃豆箕。

(17)、4 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悠闲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18)、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19)、赏析:以信为首,以行达信,开门施教,贵在待人。王氏家训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把“信”作为立身处世的第一要务。这摒弃了“死读书”关门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后人走出家庭,诚信地与人交往。

(20)、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明·佚名《增广贤文》

2、中国最好的家训

(1)、几百年前,江苏苏州有一个名门望族——贝氏家族。元朝末期,各地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为了躲避战乱,浙江金华的贝姓族人移居苏州。贝家迁吴的第一人叫贝兰堂,原来在金华做草药生意,兼任江湖郎中。迁到苏州后,他仍以卖草药为生。不过,生意不怎么好,贝家人口也少,人丁单薄。

(2)、(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3)、(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4)、(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5)、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6)、今天教诲你们,居家中要懂得孝顺长辈,在朝为官要懂得忠君为国,待人要和善谦恭,对待晚辈要慈爱。

(7)、失败也绝不气馁,用顽强的挑战精神武装自己;

(8)、无论年轻和老幼,先人之所莫疏离。 路之远兮可遥祭,双手合十随时礼。

(9)、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人,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本书中很多内容非常值得借鉴,比如说重视家庭教育、兄弟友爱、勤俭节约、重视学习等等,都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对其合理的部分就应该加以学习吸收,对其不合理或者是不合时宜的部分加以摒弃。从这方面来讲,《颜氏家训》中讲得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坚持恪守。

(10)、 今诲汝等,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贾昌朝家训》

(11)、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12)、此等世界,骨脆胆薄,一日立脚不得。尔等从未涉世,做好男子,须经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

(13)、爷爷作为孙子的人生导师,传授智慧和经验(隔代教育);

(14)、交友也交品正人,酒肉之朋难久聚。 友情最好是父母,无欲无求不防御。

(15)、中华民族善良,家训家风正气满堂,5千年里一脉传承。每当国家危难之时,会在各地涌现爱国志土,无不都来自家训家风的光荣传统。

(16)、一个家族里前后能出如此之多的人才,除了时代重视文艺的特殊风气之外,很重要的因素便是谢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特有的家族文化,使得后背儿孙以跻身时代的顶端。

(17)、范仲淹家训范仲淹早年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然后对子弟的教育也是忠恕之道,所以子孙发达,代有达人。范仲淹立范氏义庄,也是很大的功德,对子孙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也奠定家族发达的基础。苏州天平山的高义园,就是这些历史遗存。妄想莫起,想亦无益,美色莫迷,报应甚速。待人莫刻,一个恕字,作事莫霸,众怒难犯,女色莫溺,汝心安乎,淫书莫看,譬如吃砒,立身莫歪,子孙看样、果报莫疑、眼前悟出。降惊莫损,及早回头,淫念莫萌,怕有报应。暗室莫愧,君子独慎,国法莫玩,政令森严。赏析:范仲淹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其中的精华绝妙之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奋斗。正是凭着这样的家训、家风,范仲淹家族兴旺数百年。

(18)、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19)、小编给大家总结了古今中外十大著名家族家训,值得学习收藏!!

(20)、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3、中国最有名的家训全文

(1)、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古代典故,是中国古代家训家风的学习榜样,是中华民族由生以来善良品性的来源。

(2)、经常陪伴在年幼的孩子身边,并为他讲述童话故事;

(3)、(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4)、朱柏庐《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可以说是古代最有名的家训,流传甚广。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赏析:《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5)、(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6)、谢安言传身教,更胜耳提面命,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口才更是一流,关键是性子温文尔雅,宽容有度,倒是很适合做家族中孩子的榜样。

(7)、谢安也特别注意尊重小孩子,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

(8)、英国延续600年名门世家:英国拉塞尔家族教育子女十训

(9)、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宋·陆游《小儿入城》

(10)、弟弟接着穿哥哥穿过的衣服,从而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

(11)、犹太人的至尊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教育子女十训

(12)、部分文章及图片、视频来自网络,如有版权方面的疑问请联系我们删除!

(13)、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的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14)、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15)、儒家之道讲求生活有序,从小做人就要学廉、耻、礼、义,故孔子后代孔融会让哥哥吃大的梨。孔夫子之后大儒孟轲,就是母亲从小严格要求,为了孟轲有良好学习环境,孟母三迁,这是古代家训家风的典范。

(16)、(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17)、实践夫妻平等的原则,这也是优秀的子女教育;

(18)、浅则祸及本身心,深则害及儿孙女。 公艺九世同居张,陈氏八百共食欲。

(19)、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简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0)、正其尊称敬长上,不论地位高与低。 隅坐揖礼谦恭让,随行罔敢有戏娱。

4、中国最有名的家训立志

(1)、(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给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2)、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3)、首先是戒淫慢,“淫慢则不能励精”,只有不骄纵,不淫逸,才能振奋精神,使学问精益求精。第二是戒险躁,“险躁则不能治性”,只有不偏急,不浮躁,才能陶冶性情,使学业日渐进步。第三是生活节俭,恬静寡欲,摒弃私情邪欲。鉴于骄逸损志、奢侈致祸的历史教训,他不为子弟置过多的资产,还曾上书刘禅说,自己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第四是“弃疑滞”“去细辟”,就是不多疑固执、不为小事烦恼,以适应各种考验,能屈能伸。最后是广泛地向他人求教,消除怨天尤人的心理。

(4)、孟母为了给儿子进良好学堂,不惜三次大换小,就是要学前房,其认识良好学习环境比当今人购、租学前房早了二千年。

(5)、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6)、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7)、出自西汉《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遗嘱。孝始于侍奉父母,而后是为国君服务,最后是立身于世。扬名于后世,以彰显父母,便是大孝。

(8)、孙欣迪:我的志向就是长大了当一名画家,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

(9)、(评说):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10)、作为子女,应以尽孝为己任,能承祖业,弘扬家风,立志超过前辈。

(11)、古人为官时也兼及治学之道,从以不断充实自身,而我却只能整日忙碌奔波于军旅之中。皇恩如此浩荡,作为臣子的又怎么能不誓死效命呢?

(12)、    《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看重郑氏家族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家规家法,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浦江孝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50年,最多的时候,有3000人。 

(13)、博士:战国时称博学的人,秦、汉为官职名,秦有博士七十人,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后泛指儒生学士。博士买驴,书契写了三张纸,还未写到驴字。讥讽酸儒言语拉杂,不着边际。也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绕了半天圈子不及正题。

(14)、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著名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告终,战后指挥的谢安,在前领兵作战的谢石、谢玄、谢琰,皆是谢氏子弟。在东晋王朝建立了不世之功,这也奠定了陈郡谢氏的当轴士族地位。

(15)、每天刚刚微亮的时候,就会起床。用水洒湿台阶上有灰尘的地方,用扫帚扫地,使得房子里面和外面都要整洁。黄昏的时候便休息,睡前将房门关好,一定要亲身检查。

(16)、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17)、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8)、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19)、陆游《放翁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译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

(20)、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5、中国有哪些有影响力的家训

(1)、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2)、 古人仕学兼资,吾独驰驱军旅。君恩既重,臣谊安辞?——卢象昇《居官日省录》

(3)、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教子第兄弟第后娶第治家第风操第慕贤第勉学第文章第名实第涉务第省事第止足第诫兵第养心第归心第书证第音辞第杂艺第终制第二十。 

(4)、养育后人戒溺爱,艰苦奋斗可自立。 贫穷可享苦中乐,富足可省饭中味。

(5)、出自隋·颜之推《颜氏家训》。我家的门风家教,一向严格缜密。往昔我还在孩提的时候,就受到教导。时常随着两位兄长,早晚侍奉双亲。举手投足,都有规矩,神色平定,言语谦和,走路恭正,就像给父母请安一般。

(6)、纪晓岚还有一封《训大儿》的家信,受到后人的推崇。在信中教育儿子要谨慎交友,三思后行。懂得辨别君子与小人,要多交正直有用的人。

(7)、曾经有人恶作剧他的侄子谢朗,让孩子嘲笑上房熏老鼠的人是傻子,侄子觉得好笑就天天和人讲这个笑话,殊不知上房熏老鼠的人就是谢朗的父亲。

(8)、比如从我记事开始,我的爷爷到我的父亲那里留下来的家庭历史的扎记、祖先的画像和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书籍和生前爱好,我都会有很多印象。我父亲留下的是他个人撰写的自传和我成年以后离家出走下乡工作的日记和我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交流。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以及平时的语言交流。都会贯穿于整个人的生涯之中。因此家训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传承。这与中国文化传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9)、(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10)、三是见贤思齐,善全吾志。徐勉训诫徐崧当自我勉励,向贤人看齐,忽略这一点就是“弃日也”,“弃日乃是弃身”。弃日就是虚度时光,而虚度时光就是抛弃自身,这关系到身名的美恶,“岂不大哉!可不慎欤!”徐勉虽然支持儿子经营产业,但在处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关系问题上,他的志趣偏重于精神财富。他希望子孙能继承廉洁清白的家风,所以在家书的最后说:“自兹以后,吾不复言及田事,汝亦勿复与吾言之。”今后我不再谈及经营田产事,就是遇到水灾、旱灾,歉收、丰收,都统统不要让我知道。

(11)、(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能与琅琊王氏比肩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是:“王谢”并称的年代,正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13)、谢玄明白了叔父的一番苦心,从此再也不去佩带这一类物什。

(14)、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诫外甥书)

(15)、三是励精治性,戒逸除骄。为了树立崇高的志向,使自己成为济世之“重器”,不仅要仰慕学习先贤,而且要加强道德修养。

(16)、父母要经常向孩子讲述他在事业上所发生的故事;

(17)、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北宋·司马光《家范》

(18)、可叹人际有荆棘,从来难把心相与。 友以义合好相对,肝胆相照才有益。

(19)、长上有过容劝谏,莫为琐事伤天恩。 兼听则明尽子职,和妻共孝悦双亲。

(20)、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

(1)、司马谈《命子迁》作者司马谈(?—公元前110),西汉夏阳(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2)、《中国家规》一书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内容基础上结集而成。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以及浙江郑义门、山西乔家大院、福建客家等知名族群,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通过讲述历史上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3)、《包拯家训》作者包拯(999—1062),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赏析: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4)、译文: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不顺从我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5)、无论是哪一方面,如果与子女的性格不适合,则不要强求;

(6)、2021的全国乙卷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是对命题首句中“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的具体解读。这句话,帮助学生明确行文主要方向要探讨如何追求和实现理想。这一命题符合高考语文关注社会现实,倡导积极进取的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躺平”成为热词的背景下,“追求理想”这一命题更彰显出语文教学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向引导作用。

(7)、赏析: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珙”者一说包拯的儿子包珙,但从今出土的包拯与其妻董氏《墓志铭》可知,包拯只有繶(一名绪)、绶(一名綖)二子,而无名珙者,怀疑为工,亦即石匠,也有人说是石匠的名字。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名为珙的人(或石工、石匠)镌刻在石上,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数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风范。

(8)、欧阳修劝戒子孙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告诫后代: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磨炼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9)、(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10)、“共读”,以阅读赠智慧,以阅读育人格。可以是亲子读、师生读、同学读,或是其他角色的结伴朗读;读诗歌、散文、小说、科普,或是其他类型的知识养分;大中小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都可参与。我们向您征集“共读”的音频或视频、读后感及相关素材。分享阅读,共同进步,快来投稿吧!投稿邮箱:gongdu2021@1com,请留下姓名、联系方式,方便我们交流。

(11)、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押字)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12)、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13)、王阳明家训《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赏析:“幼儿曹”意为:孩子们。这是王阳明写给儿子宪儿的。王阳明的家训采用的是简短的三字句的形式,虽然简短,但是却包含了这位心学大师为人处世、以及建功立业的法门。每一个字都需要细细品读。

(14)、其子谢贞,祖母患风疾,“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此。”年父卒,贞“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贞父蔺以忧毁卒,家人宾客复忧贞。

(15)、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16)、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中国谚语。事关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不必多解释,人人都受其影响过。

(17)、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陶行知《怎样选书》

(18)、到汉朝,举廉做文官巳成风气。武则天女皇开设武状元后,普通人家父母激发孩子

(19)、地址:太原市长治路新城市花园7号楼2单元2301

(20)、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1)、(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2)、天下的事有容易和困难的分别吗?如果坚持去做,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起来,如果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孙欣迪,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爱好绘画、阅读、朗诵、足球等。

(5)、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里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中,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6)、结束语:一封封家书,或温情脉脉,或苦口婆心,或言辞恳切,变的是风格,不变的是字里行间包含的父母的爱与期待。作为孩子,我们将不负这份期待,谨记父母的叮咛与嘱托,将其化为勇气,精彩地生活。

(7)、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的功德,对下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8)、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9)、    《郑氏规范》规定:郑氏子弟,8岁入小学,16岁入大学,能背四书五经,并能讲出正文大义,才允许加冠,成为成人。子弟已冠而习学者,每月十日一轮,要考查经文。明代开国大臣宋濂,曾在郑氏执教20余年,为郑氏培养了许多人材。宗祠前的柏树就是当年宋濂亲手所植。 

(10)、(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11)、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12)、事实上,贝家的家训很有道理。无论何时,世界上不缺乏有钱人,但很多人没能守住祖辈留下来的家产。就拿民初的首富盛宣怀来说,他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家业,结果被最宠爱的儿子盛恩颐败得一干二净。盛恩颐从小就备受宠爱,后沾染上了赌博、鸦片,可以说是吃喝嫖赌,样样都会。当他败光家产后,最终流落街头,在穷困潦倒中死去。所以,一个人德行是非常重要的。从某些角度来说,德行比金钱更加重要。钱没了可以再赚,可德行不能。

(13)、《诫子书》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14)、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我性不喜华靡。——司马光《训俭示康》

(15)、人道之兴,必由夫妇。--《孔子集语·易者》

(16)、(译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17)、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18)、行军打仗,兵最怕骄,骄兵必败;儿女也最怕娇惯,一娇惯,那一定出现问题。

(19)、让孩子明白,起初的笨拙与不适应,将会通过反复努力而变得熟能生巧的道理;

(20)、二是“恭为德首,慎为行基”。羊祜以自己读书修身的经历训诫子侄,虽然你们在政事上无多大本领,在才艺方面也无独特之处,但在德行方面,却可以进行修养,要懂得“恭为德首,慎为行基”,“言则忠信,行则笃敬”。

(1)、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2)、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